正文

唐代宦官执掌军权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唐朝设置内侍省,由宦官任职,管理宦官。唐太宗制定制度,内侍省不设三品官。唐朝立国百年间,宦官人数逐渐增多,达到三千余人,但只是负责侍奉皇帝、后妃、皇子皇孙的饮食起居,打扫庭除,把守宫殿门户,没有染指军事。盛唐时期,宦官数量进一步增加,一旦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便被提拔为三品,致使穿着紫色章服者多达一千余人。有的授以十六卫军官的头衔或武散官头衔,如杨思勖为右监门卫将军、辅国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但绝大多数宦官只是承恩加授职务,顶多有过象征性领导将士戍卫宫殿门户的情况,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只有杨思勖多次受诏率兵出征,镇压岭南、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割据活动,每次都大获全胜,是真正具有军旅履历、指挥打仗的宦官。安史之乱爆发后,帝王们总结经验,认为武将掌握兵权不可靠,而宦官是宫内家奴,不至于有称孤道寡的危险,而且皇帝自幼便由宦官侍奉饮食起居,自认为感情融洽,值得信赖,因而让宦官广泛参与军事活动,甚至全面执掌军权,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宦官监军。御史台负责监察工作,起初,由御史台官员监军。武则天执政时期,张仁愿任殿中侍御史,夏官尚书(兵部尚书)王孝傑"统众以御吐蕃,诏仁愿往监之"。稍后,"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安史之乱爆发后,改为由宦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监临军队,特别是藩镇军队。天宝十四载(755),唐玄宗命右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和河西节度使封常清率军东进,在潼关抵御安史叛军,由宦官边令诚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意见不合,遂诬告高仙芝、封常清贪污军粮、动摇军心,尽管将士们大声喊冤,唐玄宗还是下敕就地将高仙芝、封常清处死。安史乱后,藩镇林立,一概由朝廷派宦官前往藩镇驻所,蹲点监军。宦官是否能够代表中央控制住军队,往往与个人品质的优劣和能力的高下有关。唐廷在考虑人选时,自然要选拔较为能干的,对于要害藩镇,更是这样。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指出:"其监统中贵(宦官称为中官、内官,其中级别高者为中贵人),必材雄德茂,荣曜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朝廷旨意)者,然后为之。故我监军俱公,辍侍从之荣,受腹心之寄,奋其武毅,张我皇威,遇变出奇,先事独运,偃息谈笑,危疑以平。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诸侯,指藩镇节度使)有同和之美。"(《全唐文》卷556)长庆四年(824)四月,染坊工人张韶组织一百余同事携带兵器在皇宫中乘夜作乱。唐穆宗正在宫中击球,作乱者斩关而入,诸宦官惊恐万分。宦官马存亮任左神策军中尉,急忙背着唐穆宗躲到左神策军中,并派骑兵镇压了张韶等人。七月,唐穆宗派马存亮出任淮南藩镇(驻今江苏省扬州市)监军使。

  藩镇情况复杂,监军宦官情况也复杂,有的工作顺利,有的棘手。多数监军宦官尽可能恪守职责,沟通朝廷和藩镇间的关系,以达到对藩镇的控制。河朔藩镇实行节度使世袭制,朝廷无可奈何,认可其为惯例。成德(驻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使王绍鼎去世,部下拥立其弟王绍懿。数月后,王绍懿病重,担心职务替代弄不好会出乱子,便把王绍鼎的儿子王景崇召来,说:"亡兄以军政托予,以俟(等待)汝成立。今危惙(chuò,忧愁)如此,殆将不救。汝虽少年,勉自负荷,下礼藩邻(和周围藩镇搞好关系),上奉朝旨(服从朝廷的政令和调度),俾(使得)吾兄家业不坠,惟汝之才也。"交待完毕,病人即去世。"时监军在席,奏其治命",唐宣宗于是授予王景崇一系列军职,"寻正授节度使"。(《旧唐书》卷142《王廷凑传附王景崇传》)汴宋(驻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刘玄佐病故,唐德宗打算安排吴凑接替职务,监军使孟介认为可行。刘玄佐的女婿及衙兵予以抵制,发动叛乱,推出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寧继任职务。"士寧乃以财物分赐将士,请之为帅,孟介以闻"。(《旧唐书》卷145《刘玄佐传附刘士寧传》)但是,也有监军宦官倒行逆施,制造事端。唐德宗时,姚南仲镇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同监军使不和,监军使便诬奏他干过不法勾当。姚南仲罢官,他的下属马总贬为泉州(治今福建省泉州市)别驾。监军使入朝掌枢密,福建观察使柳冕甚至迎合这个宦官的意图,打算把马总杀掉。从事穆赞审问马总,弄清他无罪,他才免遭冤死。唐宪宗时,杨於(wū)陵任岭南(驻今广东省广州市)节度使,和监军使许遂振不和,因而受其诬陷被贬官。昭义镇(驻今山西省长治市)监军使刘承偕,纵容自己部属胡作非为,经常当众欺负、侮辱节度使刘悟,还暗地勾结昭义镇下属的磁州(治今河北省磁县)刺史张汶,打算把刘悟捆绑起来押送京师,由张汶接替节度使职务。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刘承偕设宴招待一位来自长安的宦官,邀请刘悟出席陪客。刘悟身边将士都说:"往则必为其困辱矣。"(《旧唐书》卷161《刘悟传》)将士因而举兵作乱,杀掉张汶和刘承偕的两个仆从,准备杀刘承偕,被刘悟制止。朝廷不得已,贬刘承偕。朝廷派遣宦官监军,并不想让宦官包揽藩镇的一切事务,否则便会出现节度使和宦官彼消此长的现象,控制住藩镇控制不住宦官,因而对于一些顺从朝廷的节度使,并不希望他们尸位素餐,听任监军使摆布。河东节度使严绶在太原九年,"军政补署一出监军李辅光",自己"拱手而已"。元和四年(809),宰相裴垍(jì)向唐宪宗"具奏其状,请以李鄘(yōng)代之"。(《资治通鉴》卷237)

  其二,宦官巡边。巡边原本由朝官承担。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上》),到朔方军(驻今宁夏灵武县)河套地区视察突厥降户。开元八年(720),御史大夫王晙(jùn)出任兵部尚书、朔方军大总管,曾受命巡边。张说(yuè)《奉和送王晙巡边应制》诗说:"六月歌周《雅》(西周卿士方叔受宣王命北伐猃狁[xiǎnyǔn],南征荆楚,立下军功,《诗经·小雅·采芑[qǐ]》歌颂道:'方叔元老,克壮其猷[yóu,计谋,打算]。'雅是周代的庙堂乐词。张说此句指朝廷设宴奏乐为王晙饯行,暗喻他是军功卓著的元戎),三边諗(shěn,思念)夏卿。"(张说《张燕公集》卷1)张说于开元九年(721)担任兵部尚书、宰相。次年,唐玄宗"敕说为朔方军节度大使,往巡五城(丰安、定远及三受降城)"。他作《将赴朔方军应制》诗说:"供帐荣恩饯(蒙受皇帝亲自饯行的荣宠),山川喜诏巡。……剑舞轻别离,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张骞通西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许国不谋身。"(《张燕公集》卷2)他的《巡边在河北作》二首之一说:"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张燕公集》卷4)西河县即今山西省汾阳县,北河可能指桑乾河,即今永定河。西河西指朔方,北河北指幽州(治今北京市)。去年今年云云,说明他连续两年巡边。回朝后,他建议将沿边六十万驻军裁减三分之一,回乡务农,被唐玄宗采纳。由此三人事迹可见:巡边原本是由御史台官员担任的,由于是处理军事任务,而有的御史台官员担任过兵部尚书,所以兵部尚书也负责巡边。兵部尚书是所谓夏官,因而在夏季成行,是例行公事。他们在边地要处理一些国防军事事务,回朝后就军国大事提出意见。安史乱后,宦官被朝廷大量用来巡边。宦官监军是在固定的地方长期执行任务,巡边则是临时到边地各处巡视,然后回朝廷汇报。因此,一些不重要的宦官,或者在宦官内部受排挤受冷落的宦官,往往担任巡边任务。大和九年(835),宦官首领王守澄讨厌田全操、刘行深、周元稹、薛士干、似先义逸、刘英誗(chán)等宦官。李训、郑注正在和唐文宗谋杀宦官,于是利用王守澄的情绪,把这六个宦官"遣分诣盐州、灵武、泾原、夏州、振武、凤翔巡边,命翰林学士顾师邕为诏书赐六道,使杀之"。(《资治通鉴》卷245)李训、郑注随即失败,六道接到诏令,皆不执行,这几个巡边使立即回京。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太原横水栅戍兵受河东节度使李石调遣,移戍榆社行营。士兵所得赏赐只有惯例的一半,横水副将杨弁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发动叛乱,逐李石,自称留后,等待朝廷任命为节度使。次年,唐武宗派宦官马元贯(《资治通鉴》卷247作马元实)去太原察访实情。马元贯受杨弁贿赂,想促使他的要求得逞,回朝后为他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说:"杨弁兵马极多,自牙门列队至柳子,十五馀里光明甲曳地。"宰相李德裕质问道:"李石比以城内无兵,抽衡水兵一千五百人赴榆社,安能朝夕间便致十五里兵甲耶?"马元贯诡辩道:"晋人骁敢,尽可为兵,重赏招致耳。"李德裕说:"招致须财,昨衡水兵乱,止为欠绢一匹。李实无处得,杨弁从何致耶?又太原有一联甲,并在行营,安致十五里明光耶?"马元贯"词屈"。(《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可见宦官巡边有时反倒干一些危害国家的勾当。

  其三,宦官担任观军容使、枢密使,以护军中尉身份统率中央禁军。安史叛军攻占潼关,唐玄宗逃至成都。至德元年(756),唐肃宗在朔方镇(今宁夏灵武县)受部下劝进登极,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专掌禁兵;上元二年(761),兼兵部尚书。乾元二年(759),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在相州同安史叛军作战,唐肃宗不立统帅,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临诸军,这是观军容使名称的创始。广德元年(762),吐蕃逼近长安,唐代宗东逃,鱼朝恩率领在陕州(治今河南省陕县)的神策军迎驾,被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领神策军。永泰二年(766),唐代宗创设枢密使一职,由宦官担任,名义上是承受诏旨、出纳王命,实际上是代替皇帝处理政事。鱼朝恩被杀后,宦官不再统领禁军,唐德宗把神策军交给大将白志贞统领。建中四年(783),泾原镇(驻今甘肃省泾县)士兵路过长安,发动叛乱。唐德宗召集神策军镇压叛乱,白志贞交了一份白卷,没有士兵前来。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率领诸宦官和亲王左右从行。兴元元年(784),又爆发李怀光叛乱,唐德宗进一步逃往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长安收复后,唐德宗回京,把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任命窦文场和宦官王希迁分别为神策军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二年(786),神策军左右厢改称为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唐德宗在北衙禁军中特设左右护军中尉监和中护军监各二人,由宦官担任。于是,以窦文场、霍仙鸣分别担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监;焦希望、张尚进分别担任左右神策中护军监。从此,宦官统领中央禁军制度化。枢密使共两位,同左右护军中尉并称四贵。皇帝利用身边宦官控制中央禁军,相当于自己亲自控制军队。唐顺宗永贞年(805),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韩愈作《永贞行》诗,说王叔文等人是"小人乘时偷国柄",因为"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全唐诗》卷338)

  其四,宦官统兵打仗。元和四年(809),成德镇王承宗叛乱,唐宪宗决定出兵讨伐,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shè)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前往镇压。朝臣纷纷反对以宦官为统帅。白居易认为:"自古及今,未有征天下之兵,专令中使统领者也。今神策军既不置行营节度使,则承璀乃制将(节制军队的将帅)也;又充诸军招讨处置使,则承璀乃都统(总司令)也。……陛下忍令后代相传云以中官为制将、都统自陛下始乎?臣又恐刘济、[张]茂昭及[范]希朝、[卢]从史乃至诸道将校皆耻受承璀指麾,心既不齐,功何由立?"(《资治通鉴》卷238)唐宪宗不得已,撤销吐突承璀的河中等四道兵马使头衔并改处置使为宣慰使以敷衍舆论,依然由他带兵打仗。唐宪宗的心思被刘济部将谭忠看破,说:"往年王师取蜀取吴,算(策划)不失一,是宰相谋也。今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付中臣,……此上(唐宪宗)自为谋,以夸服臣下。"(《新唐书》卷210《田承嗣传附田季安传》)但吐突承璀不具备军事才干,积年无功。接着,淮西镇(驻今河南省汝南县)叛乱,唐宪宗派兵镇压。"驻道兵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主将,战胜则先使献捷,偶创则凌挫百端。"作战多年,迄无成效。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到前线主持战事,行营大将对监军宦官梁守谦说:"若俟度至而有功,即非我利。可疾战,先事立功。"但他们却被叛军打败。裴度到任,奏请取消宦官监军指挥,"兵柄专制之于将","军法严肃,号令划一,以是出战皆捷"。(《旧唐书》卷170《裴度传》)但后来的战争中,朝廷依然任用宦官指挥作战,每每败绩。会昌年间(841-845),宰相李德裕主持消灭回纥、平定泽潞藩镇叛乱。他总结自唐德宗以来将帅出征屡败的原因有三点:"一者,诏令下军前,日有三四,宰相多不预闻。二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者,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悉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其在阵战斗者,皆怯弱之士;每战,监使皆有信旗,乘高立马,以牙队自卫,视军势小却,辄引旗先走,阵从而溃。"因此,他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约定:"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二宦官同意,报请唐武宗批准执行。"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资治通鉴》卷248)宦官中也有具备军事能力、为将士爱戴者,杨复光即其人。他"慷慨负节义,有筹略"。在唐末复杂的政局中,他多次带兵镇压黄巢起义和军阀叛乱,"身先犯难,功烈居多"。他四十二岁时去世。史书评论道:"复光虽黄门近幸,然慷慨有大志,善抚士卒,及死之日,军中恸哭累日。身后平贼立功者,多是复光部下门人故将也。"(《旧唐书》卷184《杨复光传》)

  唐廷利用宦官执掌军权,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但宦官手中有了兵马刀枪,便从皇帝的家奴变成了操纵者,凌驾于皇权之上,危害皇帝和政治。他们把皇帝作为手中傀儡,任意杀害废立。安史乱后一共十四位皇帝,其中唐宪宗、唐敬宗两位被宦官杀掉,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七位由宦官拥立。宦官杨复恭拥立唐昭宗,对唐昭宗让自己退休极度不满。唐代科举制主考官被称为座主,所录取的进士自称座主的门生,杨复恭援以为例,以座主自居,说唐昭宗是"负心门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废定策国老"。宦官刘季述废黜唐昭宗,软禁起来,并以银挝(zhuā,击打的工具)划地数落他的罪状,连连说:"某时某事,你不从我言,其罪一也。"(《旧唐书》卷184《杨复恭传》)宦官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兼并土地、欺压人民、把持仕途、朋比为奸种种行为,影响到封建秩序,引起朝官和部分皇帝的愤恨。唐文宗先后任用宋申锡和李训、郑注翦除宦官,都惨遭失败,感叹自己受制于家奴,连受制于诸侯权臣的两个亡国君主周赧王、汉献帝都不如。唐末朱温势力崛起,将宦官几乎杀绝,解决了宦官专权问题,但皇权失去藩篱,唐朝旋即灭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