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受降城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唐朝建立后,内陆周边少数族经常内犯,烧杀抢掠,给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维护内地的安全,加强边防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

  北方的大敌是游牧族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东突厥被唐朝灭掉,不久复国,经常南犯抄掠。唐人吕温《三受降城碑铭》总结道:"塞草落而边氓(méng,民)惧,河冰坚而羽檄(征调军队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必须快递)走。爰自受命,至于中兴,国无宁岁。"(《全唐文》卷630)为了抵御突厥内犯,唐廷在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军。突厥与唐军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拂云祠,突厥每次入侵,都先到拂云祠祭祀求福,然后牧马料兵,南渡黄河。景龙元年(707),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打败,唐中宗任命张仁亶(dǎn)接替职务。第二年,他上奏唐中宗,请求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异议,认为在突厥势力范围内筑城,劳民伤财,而且筑成后恐怕最终还是落到突厥人手中。张仁亶固请不止,唐中宗同意筑城。张仁亶组织朔方军将士筑城,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被擒获处死。将士们全力以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筑成了三受降城。中受降城即在拂云祠所在地,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各距中受降城四百里。张仁亶又在中受降城东北的牛头朝那山(在今内蒙古固阳东)以北设置烽堠一千八百所,时刻警惕地监视突厥的动向,及时传递消息。张仁亶筑三受降城,不设壅门(一说悬门,一说遮蔽城门的短墙)和却敌战格(阻拦敌人的木栅栏)。有人问道:"此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他解释道:"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nǜ,惭愧)之心也?"(《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后来常元楷担任朔方军总管,添置壅门,人们因此敬重张仁亶而小看常元楷。三受降城筑成后功能如何?吕温《三受降城碑铭》描绘道:"跨大河以北向,制胡马之南牧。……东极于海,西穷于天,纳阴山于寸眸,拳大漠于一掌。惊尘飞而烽火耀,孤雁起而刁斗(斗型器具,铜质,有柄,容量一斗,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巡更)鸣。"因此,"三受降城,皇唐之胜势者也"。(《全唐文》卷630)白居易《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诗说:"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狂最难制。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白居易集》卷3)这使得突厥不能越过阴山放牧、寇掠,朔方军当即裁减数万人,不但保卫了内地的安全,也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解琬担任朔方大总管,又奏请裁减三城戍兵十万人。突厥等族自然不甘心,妄想攻陷三受降城,继续肆虐。归降唐朝的突厥部落及仆固部落被安置在受降城附近生活,他们"阴引突厥,谋陷军城"。(《资治通鉴》卷212)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王晙(jùn)密奏朝廷,请求除掉隐患,于是诱请他们来中受降城宴饮,杀掉八百余人。拂云祠周围,气象与往日迥然不同。中唐诗人李益《拂云堆》诗说:"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唐诗》卷283)这说明北方国防的巩固是戍兵长期镇守受降城的结果。当然,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当突厥和唐朝关系和好后,唐玄宗优待他们,从开元十五年(727)开始购买他们的马匹,"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天宝六载(747),回纥、坚昆、室韦等族献马六十匹,唐玄宗"令于西受降城使纳之"。(《唐会要》卷72《马》)

  有鉴于此,唐朝后来一直很重视三受降城。元和八年(813),西受降城因黄河改道而浸毁,宰相李吉甫建议放弃该城,将驻军移戍于东南面的天德军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大臣卢坦和李绛极力反对,认为:"西城张仁愿(后避唐睿宗李旦同音讳改名)所筑,制匈奴上策,城当碛口,居虏要冲,美水丰草,边防所利。今河流之决,不过退就二三里,奈何舍万代永安之策,徇(曲从)一时省费之谋?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瘠薄的土地),其北枕山,与河远绝,烽候警备,不相统接,虏之唐突,势无由知。是无故而蹙(缩小)国二百里,非所利也。"(《旧唐书》卷153《卢坦传》)城使周怀义上奏论列利弊,和卢坦不谋而合,唐宪宗决定不采纳李吉甫的馊主意。宝历元年(825),驻扎在东受降城的振武节度使张维上奏,以为"东受降城滨于河,岁久雉堞(zhìdié,城墙上部两边的齿状矮墙,又叫女墙、女垣,用以掩护将士)摧坏,请移于绥远烽南"。(《唐会要》卷73《三受降城》)唐敬宗拨给经费一百万铜钱,历时五月而完工。

  北方另一个游牧族回纥,曾改名回鹘,被黠戛斯灭国后,几支残部数万人南迁至天德军塞下,向唐廷不断提出借天德城和索取粮食牲畜的要求,内犯时刻可能发生。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到会昌二年(842),宰相李德裕奏请"修东、中二受降城,以壮天德形势"。(《资治通鉴》卷246)唐武宗批准。这样,唐政权利用三受降城在北方建立起一道严密的防线,为后来回纥残部侵逼振武而部署自卫反击奠定了基础,终于破灭回纥残部,彻底解决了北部的边患问题,保卫了内地的安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