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补录论文

唐五代牡丹诗词译注(四)

隋唐历史文化续编 作者:郭绍林 著


  元稹

  元稹(zhěn,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以15岁明经及第。任校书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一度拜相,后出为地方刺史、观察使、节度使。今传《元稹集》。

  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1]

  晓入白莲宫[2],琉璃花界净[3]。开敷多喻草[4],凌乱被幽径。压砌锦地铺,当霞日轮映。蝶舞香暂飘,蜂牵蕊难正。笼处彩云合,露湛红珠莹[5]。结叶影自交,摇风光不定。繁华有时节,安得保全盛。色见尽浮荣,希君了真性[6]。

  《元稹集》卷5

  注释:[1]杨十二:即杨巨源(775-?),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官终河中少尹。李三:即李顾言,字仲远,曾为监察御史。永寿寺: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永乐坊西南隅,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为永寿公主立。[2]白莲宫:佛寺。佛教以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开导世人身处污浊尘世应保持洁净,因而以莲花为佛花,佛寺可叫做白莲宫。[3]琉璃:佛教形容净界往往说是七宝庄严,琉璃即七宝之一。[4]开敷多喻草:佛教有所谓"开敷华王如来",指娑罗树王开敷佛。佛教倡导"开示悟入",指以佛教智慧开导、指示世人,使其觉悟,涉入佛智。敷指陈述道理,即开示之意。为了解释佛教道理,佛教中运用很多花草树木做比喻,诸如莲花(优钵罗)、曼陀罗花、曼殊沙花、苾刍、菩提树(毕钵罗树)、娑罗树、阎浮树、苏合(窣堵鲁迦)等等。元稹这里描写佛寺内幽深道路旁的树木青草,因境生发意蕴,故意说成具有佛教含义。[5]莹:此处读去声。[6]色:佛教所说的地水火风四大,是合成宇宙万象的因缘条件。真性:真如佛性。佛教认为宇宙万象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空无自性,是如幻如化的假有、似有。宇宙万象的本原实体是佛性,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的真实存在,由于不能用世俗语言、概念去描绘它,便把它叫做空、真如(如像那样的实体)。

  今译:一大早偕友人来永宁寺观赏牡丹,/好一块琉璃净土处处是锦簇花团。/佛家为了用草木打比方开导世人,/让幽深道路旁树木成荫,芳草芊芊。/红彤彤的朝霞推出一轮朝阳,/朝晖映红台阶,像铺着一重红毡。/蜜蜂采蜜,牵动花蕊歪歪扭扭,/花香刚刚飘去,便引来彩蝶蹁跹。/繁花片片,莫非彩云在这里聚合,/露珠闪动朝晖,晶莹斑斓。/绿叶掩映,重重叠叠,有浓有淡,/迎风摇曳,忽东忽西,时明时暗。/要知道繁华有自己的固定期限,/哪能一直持续不断。/万象只是因缘临时和合,如化如幻,/真如佛性才是宇宙本原,永恒不变。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1]

  敝宅艳山卉[2],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3],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元稹集》卷6

  注释:[1]乐天:白居易字乐天。[2]敝宅:犹言寒舍。[3]晚丛咏:白诗有"晚丛白露夕"句。

  今译:我那所宅院中奇花异卉艳丽无比,/离家后无从相见,只有叹息不已。/吟诵你咏秋天牡丹丛的沉重诗句,/我仿佛看见自家花卉衰败孤寂。/你可曾想知道分手后我的模样,/只消常去看看秋牡丹便不难想起。

  牡丹二首

  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繁绿阴全合,衰红展渐难。风光一抬举,犹得暂时看。

  《元稹集》卷14

  今译:春雨像剪刀,裁出红花更鲜艳,/可惜花容消损,只怨东风不断。/眼看着花瓣簌簌吹落地面,/只好同今年的春天说一声再见。

  叶子越来越密,几乎绿荫成片,/残存的红花没力气再舒展一遍。/幸好阵风吹过,掀动花朵翻转,/我总算有机会再把牡丹一度观看。

  西明寺牡丹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1]。自从天女盘中见[2],直至今朝眼更明。

  《元稹集》卷16

  注释:[1]光风:雨后初晴时的洁净清爽的风。炫(xuàn)转:耀眼的光彩转动闪烁。紫云英:以紫色色调为主的云母。[2]天女:佛教说印度佛教居士维摩诘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身上。

  今译:紫牡丹在琉璃净土随意开放,/迎风闪耀光彩,水晶宝石一般模样。/自从我在散花天女的玉盘里见到你,/直至今天两只眼睛还炯炯发亮。

  酬胡三凭人问牡丹[1]

  窃见胡三问牡丹[2],为言依旧满西栏。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

  《元稹集》卷16

  注释:[1]酬:酬唱,以诗文相互答赠。胡三:元稹《寄胡灵之》诗说:"早岁颠狂伴,城中共几年?"《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诗说:"醉眠街北庙,闲绕宅南营。"注云:"予宅在靖安北街,灵之时寓居永乐南街庙中。予宅又南临弩营。"胡三疑即其人。[2]窃:谦词自称。

  今译:胡三托人来家,问牡丹是否盛开庭院,/请告诉他院西花圃牡丹照旧茂密鲜艳。/花开时节他身处异地无缘相见,/只好忆起当年牡丹凋零雨后一同观看。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1]

  莺涩馀声絮堕风[2],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3],收取朱栏一片红。

  《元稹集》卷17

  注释:[1]李十二:应为李二十,即李绅。[2]馀声:最后的声音。[3]经年:经过一年。

  今译:黄莺歌声欲残,为春天早已唱涩喉咙,/柳絮飘飘落地,伴随着暖洋洋的微风。/牡丹花谢了谢了,谢得干干净净,/只剩下绿叶包装枝条,郁郁葱葱。/还要经历三百六十番月亏月盈,/才能够再见到花儿那可爱的面容。/此刻我为远去的友人饯行,/请收下我在护栏旁拾起的这一瓣残红。

  李正封

  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

  残句[1]

  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唐诗纪事》卷40

  注释:[1]《唐诗纪事》卷40记载:大和年间(827-835)赏牡丹,唐文宗问程修己道:"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程修己答以"中书舍人李正封诗",遂吟诵出这两句。当时杨妃在场,唐文宗指着她说:"妆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后以国色天香代指牡丹,即由此诗而来。

  今译:牡丹香气浓烈,天下无双,/像是用香炉熏了整整一夜的衣裳。/牡丹姿容秀美,国中无二,/像是在清晨带着酣畅酒意,满面红光。

  姚合

  姚合(775-854后),陕州峡石(今河南陕县)人,唐玄宗朝宰相姚崇的曾孙。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曾任武功(今陕西杨陵区)主簿,故人称姚武功。后历任监察殿中御史、州刺史,入京后任刑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出任陕虢观察使,官终秘书少监。有《姚少监集》。

  和李绅助教不赴看花

  笑辞聘礼深坊住,门馆长闲似退居。太学官资清品秩[1],高人公事说经书。年华未是登朝晚[2],春色何因向酒疏。且看牡丹吟丽句,不知此外复何如。

  《全唐诗》卷501

  注释:[1]新旧《唐书·李绅传》都说李绅元和初(806)登进士第,授官国子助教。国子学助教为从六品上,协助博士教授儒家经典,职位清贵,责任重要。太学助教级别低,为从七品上。这里把李绅说成是太学助教,可能为了和对句"高人"属对工整。[2]李绅登第时35岁,立即当上中等级别的清要官。但两《唐书》本传都说他"非其好也","不乐,辄去"。

  今译:你笑着辞绝聘礼,寄居在幽深的坊里,/门庭清静,好像你已经赋闲引退。/助教是级别不低、责任重大的清要官,/才选你这高人来讲授圣贤道理。/你年富力强即当上朝廷官员不能算晚,/面对明媚的春色,何必要拒沾酒滴。/奉劝你去观赏牡丹,吟哦诗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令人惬意!

  和王郎中召看牡丹[1]

  葩叠萼相重[2],烧栏复照空[3]。妍姿朝景里[4],醉艳晚烟中。乍怪霞临砌[5],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殷丽开繁朵,香浓发几丛。裁绡样岂似[6],染茜色宁同[7]。嫩畏人看损,鲜愁日炙融[8]。婵娟涵宿露[9],烂熳抵春风[10]。纵赏襟情合[11],闲吟景思通。客来归尽懒,莺恋语无穷。万物珍那比,千金买不充。如今难更有,纵有在仙宫。

  《全唐诗》卷502

  注释:[1]郎中:尚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辖各司的长官。[2]葩叠萼相重:花朵重重叠叠。葩: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3]栏:栏杆。[4]朝景:清晨的日光。景:同影。[5]乍:刚刚,起初。砌:台阶。[6]裁绡:剪裁丝绸。绡:有花纹的薄丝绸。样:样式。[7]茜:多年生蔓草,根色黄赤,可做红色染料。[8]日炙:阳光烤晒。[9]婵娟:色态美好。涵:包含。宿露:前夜的露珠。[10]烂漫:光彩分布的样子。抵:顶得上。[11]襟情合:心旷神怡。襟:襟抱,胸怀。情:感情,情绪。合:合而为一,和合。

  今译:红牡丹一朵挨一朵,一重压一重,/花色在燃烧护花栅栏,映衬虚空。/披着晨光,展露楚楚动人的秀色,/依着晚烟,呈现昏昏欲睡的醉容。/清晨我还在惊怪红霞降落台阶,/夜晚我又疑心是红烛跳出灯笼。/绕花漫步,感觉地面照得发赤,/移近就坐,发现衣衫也被染红。/繁密的花朵开出美丽好艳好艳,/茂盛的植株透出香气好浓好浓。/用锦绣裁剪,不能模拟它的样式,/用茜草浸染,颜色岂能相同!/那娇嫩劲儿害怕被人们看得减损,/那鲜亮劲儿担心被烈日烤得消融。/风姿绰约,涵容着良宵的甘露,/光彩焕发,可压过和暖的春风。/纵情观赏,只觉得心旷神怡,/触景吟诗,思绪与大自然感通。/游人兴尽归来,个个不想再动弹,/黄莺眷恋芳姿,放声啼啭不穷。/世间万物都比不上牡丹的珍贵,/它的价值即使千金重币也难以抵充。/如今花期已过,再也没有牡丹,/假如还有,那只能在天上仙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