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评说

唐昭宗和陵及墓主其人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康为民

  清朝学者孙星衍与知县汤毓倬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同纂的《偃师县志》记载:"唐昭宗和陵,在缑氏镇东北五里。"其地今属河南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墓主是唐朝第20位皇帝昭宗李晔。其墓形制卑小,与同在一道岭上的唐代恭陵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昭宗在位16年,时间仅次于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德宗,在唐朝的21位皇帝中名列第六位。但因其墓冢低小,他又是亡国之君,所以今人就很少提及其墓其人了。

  兄终弟及当皇帝

  昭宗于咸通八年(867)生于长安,初名傑,在兄弟中排行第七,五岁时被唐懿宗封为寿王,11岁时被唐僖宗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押奚契丹、管内观察处置使。寿王自幼喜读书,有宏远的志向。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逃往四川成都,中和五年(885)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合兵逼长安,僖宗出走陕西凤翔,寿王都握兵随侍,被僖宗所倚重。

  文德元年(888)僖宗从凤翔回长安后病故,年仅27岁,诸子年幼。在僖宗的弟兄中,吉王李保年长于寿王,德才兼备,在群臣中很有威望,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但掌握禁军的宦官首领杨复恭,长期跟随在僖宗身边,深知僖宗倚信寿王,便怂恿僖宗立寿王为皇嗣。这样做,杨复恭不仅可以讨得重病中僖宗的满意;寿王当了皇帝,他就能独占拥立之功。僖宗立下遗制不久就死了,寿王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时年22岁。龙纪元年(889)十一月,改名为晔。

  昭宗即位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旧唐书》卷二十上《昭宗本纪》)他注重选拔任用贤才,抑制宦官势力,重新组建中央禁军,厉行节约,消除腐糜奢侈风气,重视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比起他的父兄,显然贤德得多。他的父亲唐懿宗荒于朝政,喜好音乐游宴,殿前侍奉他的乐工乐伎就达500余人,每月大宴10次,山珍海味无所不备,对乐工赏赐动即千缗。每逢出游,护从10余万人,所费不可胜计。女儿同昌公主出嫁,窗户上饰以杂宝,井栏、药臼、箕筐、槽柜等,都是金银做的,陪嫁钱500万缗,相当于大中十年(856)全国夏秋两税的总数。他的哥哥唐僖宗,喜欢声色犬马,斗鸡踢球,与亲王们斗鹅,输赢一只鹅就是50万钱。他自诩踢球状元,叫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瑄与人赌踢球胜负,赢得西川节度使职务。父兄两朝昏庸相继,加上宦官擅权,强藩割据,使得大唐帝国已成强弩之末,"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

  用人之误的尴尬

  昭宗即位于危难之际,"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但是,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末期,政治形势很不稳定,使他"梦想贤豪"的愿望陷入了事与愿违的怪圈。

  乾宁元年(895)二月,昭宗选中左散骑常侍郑綮担任宰相。其原因很轻率:"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庶政未惬,綮每形于诗什而嘲之,中人或诵其语于上前。昭宗见其激讦,谓有蕴蓄,就常奏班簿侧注云:'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当小官吏口头通知郑綮,他自知不是那份材料,根本不相信,笑着说:"诸君大误,俾天下人并不识字,宰相不及郑五也。"小官吏说:"出自圣旨特恩,来日制下。"郑綮说:"万一如此,笑杀他人。……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郑綮传》)他确实没有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史料笔记说得真切:"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昭宗时,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雄据淮海,朝廷务行姑息,因盛言郑公之德,由是登庸(拜相),中外惊骇。于时皇纲已紊,四方多故,相国既无施展,事必依违。太原兵(河东军阀李克用)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却之术,相国奏对,请于文宣王(孔子)谥号中加一'哲'字。其不究时病,率此类也。"(《北梦琐言》卷七《郑綮相诗》)他自感力难胜任,不合众望,遂多次上表避位,昭宗下诏批准。

  国子博士朱朴为人庸鄙、迂腐、乖僻,曾自言得为相,月余即可致太平。昭宗听信了这话,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朱朴只会空谈,朝廷内外非议沸腾,昭宗不得不将他罢相,降为秘书监以及外地小官员。

  义胜(位于浙东)节度使董昌加倍苛敛百姓,贡献朝廷,昭宗认为他赤胆忠心,不断加官封赏,最高封为司徒同平章事、陇西郡王。董昌竟要求封他为越王,昭宗没有答应。董昌怨恨朝廷,在越州建生祠,让民间敬祀,并于乾宁二年自称大越罗平国皇帝,建年号顺天。镇海节度使钱鏐劝董昌不要称帝,不听,遂率军三万包围越州城。董昌害怕,答应不再称帝。钱鏐上表,以为董昌罪不可赦,但昭宗以为董昌累年有进奉之功,只免除其官爵,纵归乡里。钱鏐的大将顾全武将董昌俘虏、斩首,传首京师。

  铲除宦官势力

  唐朝后期,宦官集团掌握了军政大权,左右了朝政,甚至操纵了皇帝的废立。顺宗、宪宗、敬宗等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以后的八个皇帝,有七个是由宦官们拥立的。昭宗登极后,下决心铲除专权的宦官势力,消除肘腋之患。

  宦官田令孜本姓陈,从义父田某入宫,改姓田。僖宗登极时年仅14岁,田令孜任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大将军,僖宗称其为"阿父",政事全委他处理。田令孜设计使其兄陈敬瑄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势力深入到四川。广明元年(880)十月,僖宗避黄巢义军入川,路上寿王疲乏不能行,被田令孜以鞭抽打。中和二年(882)九月,僖宗任田令孜为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控制了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随意任命与罢黜官员,横行朝廷。中和三年四月,李克用、王重荣率军击败黄巢义军,收复长安,光启元年(885)三月,僖宗返回京师。田令孜忌恨、排斥收复京城有功的大臣;十二月,李克用要求杀田令孜,军队进逼长安。田令孜胁迫僖宗西出凤翔、宝鸡,南逃兴元(今陕西汉中)。在各镇节度使的压力下,田令孜自任西川监军使,往成都依靠其兄陈敬瑄。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回到长安,三月病死,昭宗继位。十二月,昭宗削去陈敬瑄官爵,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行营招讨使,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两人率军入蜀。景福二年(893)四月,王建捉获田令孜,将其下狱杀死。

  宦官杨复恭历任枢密使、神策军右军中尉、观军容使,封魏国公。昭宗朝,加开府金吾上将军。唐代由主考官录取进士,构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杨复恭援引此例,就昭宗同他的上下级关系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天子门生",但昭宗由他拥立,故他称昭宗为"门生天子"。他"以诸子为州刺史,号外宅郎君;又养子六百人,监诸道军,天下威势,举归其门"。(《新唐书》卷二百零八《宦者传》)昭宗欲任舅父王瑰为节度使,被杨复恭阻止。后来,杨复恭假意委任王瑰为黔南节度使,却派人途中将其一家溺死。一天,宰相孔纬对昭宗说:"复恭,陛下家奴,乃肩舆造前殿;多养壮士为假子,使典禁兵,或为方镇,非反为何?"杨复恭辩解说:"子壮士,欲以收士心、卫国家,岂反邪!"昭宗说:"卿欲卫国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杨乎?"(《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大顺二年(891),昭宗外派杨复恭为凤翔监军,杨复恭恼怒,称病要求致仕,昭宗下诏以他为上将军致仕。有人告杨复恭与其义子玉山营将领杨守信来往频繁,欲合伙谋反,昭宗派禁军围玉山营,杨复恭仓皇逃奔阆州。景福元年(892)十二月,朝廷命李茂贞的部队攻破阆州,杨复恭出逃。次年八月,杨复恭在乾元县被华州兵捕获,斩于京师独柳树下。

  光化三年(900)六月,昭宗将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二宦官分别流放于南荒边地,途中赐死。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几位宦官议论说:"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中央政府),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引岐(李茂贞)华(韩建)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十一月的一天,刘季述率禁兵囚禁昭宗,强令中书令崔胤以下百官签名,废黜昭宗。刘季述用银挝在地上画着道道,历数昭宗的过错说:"某时某事,汝不从我,其罪一也。如此数十不止。"(《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刘季述立皇子李缜为帝,杀昭宗的弟弟李倚及亲近人等。天复元年(902)正月初,宰相崔胤、给事中韩偓等联络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擒杀刘季述、王仲先、王彦范、薛齐偓等20多个宦官,扶昭宗复位。

  刘季述之后掌握禁军大权的宦官是韩全诲,他企图除掉宰相崔胤,控制皇帝。天复元年十月,朱全忠兵发大梁。韩全诲听说朱全忠欲抢皇帝东迁洛阳,十一月,抢先将皇帝劫往凤翔。朱全忠西进凤翔,与李茂贞作战年余。天复三年正月,李茂贞与朱全忠和解,杀韩全诲等72个宦官。昭宗返回京师后,听取崔胤的建议,罢去宦官外职,召回诸道监军。朱全忠以兵驱宦官数百人于内侍省,尽行诛杀,宫中仅留未成年的宦者30人以备洒扫。

  昭宗与藩镇联手,终于解决了宦官专权的问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清朝学者赵翼指出:"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到了唐末朱全忠尽杀宦官,"唐室宦官之局,至此始结,而国亦亡矣。宋景文谓'灼木攻蠹,蠹尽而木亦焚'也(按:宋祁所撰《新唐书·宦者传》中的议论语)"。(《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唐代宦官之祸》)宦官势力凌驾于皇权之上,他们就变成了反噬的力量,成为皇权的对立面。但另一方面,宦官不是独立的政治力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们必须依附和维护皇权,才能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宦官和皇帝,二者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皇帝身边的宦官被诛杀净尽,宦官失去代替皇帝掌领中央禁军的权力和作为中央特派员监督地方藩镇兵力的权力,皇帝也就被剥蚀掉同盟军和内卫防线,成为孤家寡人。随着朝廷和军阀力量的消长,改朝换代成为必然。昭宗当初只考虑泄私愤,灭宦官,没有想到宦官力量被剿灭,自己便落到舐糠及米的地步,亡国结局,近在眉睫。

  危难于强藩势力中

  昭宗即位时,藩镇势力强大,其中最强的是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在河南)、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山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在陕西),对唐王朝的统治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大顺元年(890)二月,李克用率兵攻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一带)受挫。云州防御使赫连铎、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与朱全忠联手上表,请以朝廷名义讨伐李克用。昭宗认为李克用曾领兵在关中战败黄巢义军,恢复帝京,有兴复之功,不忍乘其危难而攻之,朝中官员也多不同意轻讨李克用。但经不住宰相张濬与孔纬的鼓动和朱全忠的压力,遂于五月下诏削夺李克用的官爵、属籍(他是沙陀族人,姓朱耶,被朝廷赐以国姓,附于皇家属籍中),部署张濬、朱全忠、李匡威等人从四面讨伐李克用,最终惨遭失败。李克用连连上表诉冤,昭宗无奈,遂再三下诏贬斥张濬,恢复李克用官爵,加封中书令。

  景福元年(892)正月,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等五个节度使,以兴元杨守亮收容了叛臣杨复恭,上书请加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率兵讨伐杨守亮。昭宗认为李茂贞若得山南,更加难以制约,下诏和解,不许兴兵。李茂贞等不听,一方面和王行瑜于二月间擅自举兵讨伐兴元,另方面上表求封不已,昭宗只好下诏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四月,加封王行瑜兼中书令。八月,李茂贞攻拔兴元,杨守亮等仅率少数兵卒向四川阆州出逃。李茂贞骄横,蔑视皇帝,上表说:"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王瑰)之一身;尊极九州,不能戮复恭之一竖。"昭宗大怒,决定以首辅宰相杜让能主事兴兵讨伐。宰相崔昭纬与杜让能不睦,暗中勾结李茂贞、王行瑜。李茂贞派他的党羽进京,纠合市民,制造事端。朝廷把为首扰乱的人逮捕后杀掉,用兵之意愈加坚定,以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禁军三万讨伐李茂贞;李茂贞、王行瑜组织六万军队迎战。九月,双方在兴平相遇,禁军望风逃散,李茂贞、王行瑜乘胜追击,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李茂贞上表,要求诛杀杜让能,昭宗被迫贬杜让能到岭南当刺史、司户。李茂贞仍不依不饶,十月,昭宗又赐杜让能及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自尽。凡是主张兴兵讨伐李茂贞,或与杜让能政治观点相同的,都或贬或杀。从此,朝中大小事,都被李茂贞、王行瑜所控制。

  乾宁二年(895)二月,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军中立李克用的女婿王珂为留后,并由皇帝下诏认可。王重盈的两个儿子保义节度使王珙、晋州刺史王瑶不满,一方面共同发兵讨伐王珂,另方面写信给朱全忠,说王珂不是王重盈的骨血,不应为嗣,还贿赂李茂贞、王行瑜、韩建,求他们自己帮助夺回河中地区的领导权。昭宗给李茂贞、王行瑜、韩建写信,好言抚慰,不赞成罢去王珂的河中节度使职务。李、王、韩三个节度使发怒,各领精兵数千入京,逼昭宗改任王珙为河中节度使,顺便指挥士兵杀皇帝的亲信大臣李溪、韦昭度(已退休),还想把昭宗废掉,另立吉王李保为帝。李克用从太原向长安发兵,声称讨伐三镇,保卫朝廷,李茂贞、王行瑜各留精兵两千宿卫京师,与韩建匆匆返回本镇。李茂贞和王行瑜的党羽联络左、右神策军,想乘混乱劫持皇帝。昭宗看形势危急,遂入终南山避难。李克用进入长安,派兵从终南山请回昭宗。昭宗任命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令他领兵讨伐王行瑜。为使李克用尽力征讨,昭宗命令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称李克用为兄,还把爱妃韩国夫人陈氏赐给李克用。十一月,李克用攻破邠州,王行瑜败走庆州,被部下斩首。为表彰李克用的战功,昭宗封他为晋王,其子弟将佐都得到了封赏。次年五月,昭宗诏赐崔昭纬死,崔昭纬投奔朱全忠,行至荆南被斩。

  王朝末世的悲剧人物

  讨灭王行瑜后,李克用驻军渭北,还想讨伐李茂贞。昭宗听信近臣进言说:"李茂贞覆灭,则沙陀(李克用)大盛,朝廷危矣!"遂下诏给李克用说:"不臣之状,行瑜为甚。自朕出幸以来,茂贞、韩建自知其罪,不忘国恩,职贡相继,且当休兵息民。"(《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李克用奉诏,率军回太原。

  乾宁三年(896)七月,李茂贞引军进逼长安。昭宗欲往太原躲避,杨行密请昭宗往江淮,王建请他往成都,韩建请他勿远离关中,昭宗遂率群臣逃往华州。李茂贞兵入京城,火烧宫室。各地节度使纷纷谴责李茂贞。九月,昭宗命孙偓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率军讨伐李茂贞。十月李茂贞上表请罪,愿献钱修筑宫室。乾宁四年正月,韩建逼昭宗解除了诸王兵权,将禁军两万余人全部解散,解除了昭宗身边的近卫军,又将皇亲在外领兵者,尽数召还,韩建置诸王于别第。八月,韩建以谋反罪,将皇室11位王杀于石堤谷。

  光化元年(898)正月,韩建听说朱全忠营造洛阳宫,欲迎皇帝东迁,连忙修长安宫室,于八月迎昭宗返回长安后,李茂贞勾结宦官韩全诲,于天复元年(901)十一月,把昭宗劫往凤翔。朱全忠率兵西进,与李茂贞作战经年,于天复三年正月又把昭宗迎回长安。昭宗封朱全忠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诸道兵马副元帅判元帅府事、守太尉,进爵梁王;封朱全忠的心腹大将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敖为皇城使,蒋玄晖为街使,留步骑万人由他们率领。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后,朱全忠才离长安返开封。五月,昭宗欲重建中央禁军,准宰相崔胤奏,募步兵6000人,骑兵600人,侍卫皇宫衙署,引起朱全忠的警疑。十月,朱友伦与人击球坠马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为,将同戏者10人尽行杀死,另派侄子朱友谅代管京师宿卫事宜。天祐元年(904)正月,朱全忠逼昭宗解散了崔胤所募军士,又令朱友谅以兵围崔胤宅,崔胤及其亲厚者尽被杀害。李茂贞与静难军节度使杨崇本相与连兵,进逼京畿。朱全忠表请昭宗迁洛阳,昭宗不许,朱全忠的大将寇彦卿以军队裹胁昭宗、皇室、百官及士庶东行,拆长安宫室官衙,将木料结成筏子,顺渭水、黄河飘往洛阳。闰四月丁酉,昭宗到洛阳,朱全忠杀死随昭宗东行的内官杂役200余人,另选亲信200余人随侍昭宗前后。朱全忠以昭宗有英气,难以控制,欲立幼君,以谋禅代,遂派人于八月弑昭宗,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柷,于柩前即位。
天祐二年二月,葬昭宗于和陵。(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和陵在河南缑氏县懊来山,是年更名太平山。"此山古名景山,今名白云岭)昭宗被弑时,年仅38岁,生前未建寿陵。朱全忠意在禅代,不会为他建造像样的墓园。据考古工作者探查,和陵地宫仅长8米,宽4米,与民间普通墓室相差无几,所以当地民众与东去三里的恭陵比较,称和陵为"小冢"。公元923年,后唐灭后梁,定都洛阳。次年二月,后唐庄宗派人祭拜和陵。庄宗曾想迁昭宗陵于关中,八月发敕书说:昭宗和少帝李柷"咸罹虺毒,遽殒龙髯,委冠剑于仇雠,托山陵于枭獍"。"虔思改卜,式慰允怀。宜令所司别选园陵,备礼迁葬,贵雪幽明之故,以申追慕之心。"(《全唐文》卷一百零四《迁昭帝陵敕》)"寻以年饥财匮而止。"(《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书·庄宗纪第六》)但是,后唐一代,还是很重视昭宗和陵的,明宗时置园邑、陵令,末帝时,"差人修奉,其人工给食、祭料,并从官给"。(《册府元龟》卷一七四《帝王部·修废》)今人在和陵偶见的石翁仲残躯,当是后唐时的遗物。

  昭宗虽不是昏君,但也不是英明的政治家,缺乏驾驭全局、处理纷繁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新唐书》评论道:"自古亡国未必皆是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新唐书》卷十《昭宗哀帝纪》)唐朝在昭宗时灭亡,是时势使其然,当然也是昭宗个人的悲剧。

  康为民,男,1935年出生,河南巩义市人,偃师市人民政府退休干部,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会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