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太平广记·郑居中》道仙故事之来源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赵振华 商春芳

  郑居中墓志于2000年9月出土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志主为依附宰相王播等朝廷显宦而时获升迁的朝廷四品官,生平崇奉道教,晚年的一段经历为好事者演绎为成道升仙故事,饶有趣味。墓志由唐文宗时期声名显赫的礼部侍郎高锴所撰,颇具文学色彩。

  一、墓志原文

  墓志盖方形,边长68厘米,盝顶,上刻小篆4行,行4字:"唐故中书舍人赠礼部侍郎郑府君墓铭。"墓志方形,边长亦为68厘米,楷书36行,行36字,为便于研究,厘定标点如下:

  唐故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赠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荥阳郑府君墓志铭并序朝散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高锴撰公讳居中,字贞位,荥阳人。其先周之子孙,封国于郑,至武公庄公,入为卿士,出作侯伯,《郑风》歌焉。厥后蕃昌,至于我唐,则门族清甲,号为第一。公皇少府监讳岩之曾孙,皇洛阳令讳汲之孙,皇兴平令赠刑部郎中讳锋之子。风神俊朗,才识卓异,凡与其游者,无不以管敬仲、诸葛孔明推之。弱冠博涉群书,举进士登第。洎参常调,铨试高等,补弘文馆校书。未几,转鄠县尉,怗集贤院校理。集仙图书秘府,非当时儒雅之士,未尝居之。公方优游于其间,故相国太尉公出镇淮南,表公从事,授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淮海奥区,东南巨镇,有水陆舟车之辐凑,有车甲户赋之云集。犴狱纷杂,刑政为难,公清心以佐,遂致宁一。诏征授监察御史,分务成周,东方诸侯,望我整肃。未逾年,追赴京师,转右补阙。补衮之职,事重而秩卑,乃者因循而厨飡不给,居是曹者,或自朝布路而归。公乃上白宰府,论列司存,请加置飡钱,俾膳羞供备,谏署大立,至今是赖。转起居舍人,改左司员外。今相国荥阳公,自冬官卿拜御史大夫,朝廷耆硕,无与为比。与公宗从之中,素分甚厚,乃请公知御史台杂事,拜左司郎中以兼之。事无细大,皆委于公,承上抚下,一台为理。忽染足痛,而拜揖甚艰,遂移病请告十旬。除京兆少尹,未愈不上。今兵部尚书王公,出镇襄汉,王公则公之故府太尉令季。公以门馆之旧,请修前好,愿得副倅以从之。王公喜可知,乃奏,授检校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节度行军司马,赐紫金鱼袋,逍遥以自遂,偃息以蕃魏。无何府罢,迁中书舍人,三表陈让,以蹇躄不称优诏。遣襄帅李公翱劝谕发遣,志不可夺,遂卜居于汉之上,而足病渐已。开成二年春二月,拜墓东洛。事毕,游王屋,陟嵩少。仙坛灵境,无不斋醮;窈冥之间,肹响如答。将归,行次山下禅师隐公兰若,无病而终,其年四月六日也,享年五十有四。诏赠礼部侍郎。即以十月七日,考于龟筮,堋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原,袝于先茔。

  夫人清河崔氏,皇秘书监讳谦之孙,皇殿中侍御史讳鄘之女,清门华族,宜配于公。有女一人,适大理评事陇西李瓘。幼子石胡,年始七岁,孺慕号泣,里闾罢社。呜呼!公之先君子,素深于道门。唯公一子,龆龀之岁,命之加黄冠,隶于玄都观。年过幼学,先子云殁,姑叔以其蒸尝无嗣,遂令反初。然后始为儒家子,耽阅坟史,深奥自得,及长,举进士。与余交最深,每良时静夜,话及所蓄,则曰:"某年至五十,即闲居不仕矣!"言之不已。予常诘之,以为大夫七十而致仕,古有明义。又子路无宿诺,今去五十尚远数十岁,岂可前定耶?洎知杂之岁,将造予庐,中路而右足指痛,顷刻不可安。翌日,予省之,遂不能履地。乃曰:"某今岁正五十矣,斯痛也,匪偶然欤!岂不尝志某之言?"犹以亚相方委台事,尚欲牵率公家是从,痛终不瘳,以至长告。及赴里襄岘,将与余诀,又曰:"某若至五十五六,即却从宦。"今五十四而殁,异哉!公虽反儒服,而慕道斯甚,身佩上清箓。自仙冠之徒,以至于岩栖谷隐、炼丹养气者,朝夕游处,无不宗礼。及止足之限,不知为灵仙异人告之耶?为精爽感通自知耶?遍游洞府,欻然而逝,为数极时尽自终耶?为浮丘、令威相携耶?瓘襄葬事,请予志墓,谓备知始终,是以铭云:

  郑之祖先周之裔,为公为侯佐周帝;奕代重光公善继,文雄学富居高第。出佐犹轩无巨细,美利及人事皆济;征拜右掖列轩陛,固辞得请宿心契。儒门玄学两揭厉,仙坛灵迹亦斋祭;言归未及叹川逝,自古圣贤同斯瘗。松楸既树泉宫闭,幽壤纪休永无替。

  子婿儒林郎守大理评事陇西李瓘书。

  二、郑居中生平

  据墓志所述,郑居中青年时期担任弘文馆校书郎、集贤院校理等文职,"图书秘府",唐代国家收集典藏经籍图书之所,"伏以典籍国之大经,秘府校讎之地",非朝廷选择的儒学雅士不能董理。

  后来上奏朝廷授郑居中"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官职的"故相国太尉公",是宰相王播。据《旧唐书o王播传》,王播出镇淮南镇(治今江苏扬州市),在唐宪宗命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吴元济叛乱之后。时逢旱灾,人或相食,王播征敛不已,造成了墓志所谓"犴狱纷杂,刑政为难"的被动局面。郑居中利用职务之便,抑息百姓愤怒,可谓榨民宰相的虎狼爪牙。又由王播荐举,"诏征授监察御史,分务成周",说的是在洛阳做官,洛阳古称成周。

  墓志说郑居中在东都洛阳不到一年时间,便回返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职。早朝罢,以官家不备工作午餐,左右补阙等便各自回家,不再上衙署办公了。自武后确立"补阙"之职(685年)至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相沿140余年公家不管饭的老问题,因郑居中利用人事关系,上白宰府据理力争而终获得解决。

  郑居中又得同宗"相国荥阳公"郑覃之助得以升迁,知御史台杂事,时已50岁。正当年富力强施展才能之际,因脚疼不便动身,在官场上难行日常礼仪而告假,虽擢为京兆少尹(首都长安副市长)而足疾难瘳,因超假免除上任资格。唐代官吏请假制度规定,病假最长不能超过百日,逾期仍无法上班者要解除其官职。

  病痛之中,竟得"兵部尚书王公"即王播季弟王起的青睐。因郑居中为已故王播门生,而愿在王起节府任职效力,王起欣喜而奏请朝廷授官,为其僚属,时在大和八年(834)。所出镇之"襄汉",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以汉水流经襄州而有此称呼。行军司马为节度使属官。由于病足,郑居中以王起为靠山,自为"逍遥"、"偃息"而不甚治事。

  郑居中去世前一个月,曾在洛阳参加上层官员们的上巳节洛河游乐活动。参加人之一白居易,在《三月三日祓禊洛滨》诗的序言中写道:"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东都]留守裴令公。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续,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四门博士谈弘谟等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下册第11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白居易这里称郑居中的官衔是"前中书舍人",可能由于郑居中一个月后即去世,白居易定稿时,称其职务,特地加了"前"字。而墓志正文说到郑居中的晚年情况,只说大和九年(835),王起离职襄州刺史后,郑居中获升迁为中书舍人。而他连续三次上表朝廷,以跛足难行为理由,谢绝奉旨就官。朝廷委派接替王起为襄州刺史的李翱劝说他抓紧赴长安就任,但他不为所动,遂在当地定居,而足痛逐渐痊愈。开成二年春,他赴洛阳祭扫先人坟墓后,乘便游览洛阳附近的道教名山。他北渡黄河,游览王屋山,这是玄宗朝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修道的地方,然后登临洛阳东边的嵩山山脉少室山。此间,他设坛祈祷,应答通灵。四月六日,他下山后到佛教寺院中歇息,却无病而终,享年54岁。墓志的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感到郑居中没有到长安担任中书舍人,而是从湖北襄阳的住所,北上洛阳拜祭家墓,突然死亡的。参与这次洛阳上巳游乐活动的刘禹锡,有一首《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诗,关于参加活动的人物的等级,诗中说:"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二,上册第906页)"铉"是举鼎的器具,代指鼎,引申为鼎臣,指裴度这样的朝廷重臣;"通籍"指当官,"金闺"是前代都城洛阳的金马门,这里代指朝廷。白居易诗的序言在交待参加者时,按照级别和朝官、外官的顺序排列,郑居中在17人中比较靠前,说明他是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从长安来洛阳祭墓的,然后带着笑容,恬然安详地离开了人间。墓志正文所以没有交代郑居中最后的"中书舍人"职务,那是为了行文简洁,因为标题已经明确指出郑居中最后的实际身份是"朝散大夫守中书舍人"。只是这样行文,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成份,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郑居中虽出身于地位显赫的关东老牌士族荥阳郑氏家庭,而其祖、父官职卑微,故无门荫之望,依靠科举制步入仕途,并利用自己与当朝宰相王播、王起兄弟的门生故吏关系,依靠与当朝宰相郑覃的同宗关系,由一个正九品的弘文馆校书郎逐步迁转,擢升为正四品上的检校太常少卿,去世前转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唐代安排级别低的人担任职责较高的官,称为"守"某官。郑居中墓志标题称他为"守中书舍人",应该由于他担任的太常少卿虽然级别比中书舍人高,但不是正员,而是只具备寄衔意义的"检校"官,徒有虚名,不执掌具体事;而他担任中书舍人却是正员,是中书省的机要秘书,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多种国家重大活动,是举足轻重的清要官。虽然唐后期翰林学士剥蚀了中书舍人一部分权力,但中书舍人却是转迁翰林学士的跳板,有机会担负起草皇帝制诰的重任。

  三、郑居中崇道与传奇故事之关系

  撰志者高锴,两《唐书》有传,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开成元年(836)为礼部侍郎,凡掌贡部三年,每岁登第者四十人,颇得实才。文献记述高锴执掌礼部贡举,能为陛下得人,于以往洛阳出土的墓志可得佐证。《唐故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沈氏积学廿年,"故讽六籍如贯珠,话青史如指掌","登第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23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唐故处州刺史赵璜墓志》云:"开成三年,礼部侍郎高公锴奖拔孤进,君与再从兄琏同时登进士第。"(《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2394页)寻转吏部侍郎,出为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刺史。《全唐文》收录高锴的奏、书等三篇短文。郑居中墓志是我们检阅和欣赏唐文宗时期"礼部侍郎"这位总考官的文才和文采的新鲜材料。高锴与郑居中交往长久,情谊最深,相知相识,无话不谈,他在墓志中清楚写下了郑居中的修道缘由与宿命言论。

  墓志后半部分略述其妻族梗概,而高锴与郑居中亲密交往等事用墨较多。墓志云:"公之先君子,素深于道门。唯公一子,龆龀之岁,命之加黄冠,隶于玄都观。年过幼学,先子云殁,姑叔以其蒸尝无嗣,遂令反(返)初。"意为郑居中之父郑锋深仰道教,令独子童年出家,入观学道。过了读书求学的年龄,他的父亲去世,姑、叔等亲戚怕无人承继家业,便让居中还俗。"黄冠",道士之冠。"玄都观"是隋唐时期长安的著名道观。它的前身是通达观,北周静帝大象三年(即大定元年,581),在西汉故长安城中建置。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新建都城大兴城(俗称长安),这所道观移至安善坊内。玄都观有道士尹崇,精通儒释道三教,藏有儒书万卷,唐玄宗开元年间去世。玄宗天宝年间,玄都观有道士荆胐"为时所尚","太尉房琯每执师资之礼,当代知名之士,无不游荆公之门"。当初宇文恺奉隋文帝命规划大兴城,"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唐会要》卷五十《观》,上册第10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清朝康熙皇帝玄烨以来,刊刻前代文献,避讳"玄"字,于是改称"玄都观"为"元都观"。至于郑居中时期玄都观的规模和兴衰,郑居中的朋友刘禹锡所作的《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说:"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过了14年,刘禹锡从外地回京,作《再游玄都观》诗,其序言说上次见到玄都观里"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而这次"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其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上册第912页)

  郑居中年少还俗,"始为儒家子,耽阅坟史,深奥自得。及长,举进士"。唐朝制度规定,官员70岁悬车致仕,如果身体健康,允许继续留任。郑居中好与高锴静夜长谈,说自己50岁时不准备再做官,这使得高锴大惑不解。大和七年,郑居中知御史台杂事,将造访高锴,中路忽染右足指痛。第二天高去探视,"及赴里襄岘,将与余诀"。"襄岘",襄阳县岘山,郑居中卜居处。后来郑的言论、经历,直到54岁殁于山寺,均使高锴深感奇异。因此,高锴对郑居中晚年的独特行为作出似乎有悖常理的推论:"公虽反(返)儒服,而慕道斯甚,身佩上清箓。自仙冠之徒,以至于岩栖谷隐、炼丹养气者,朝夕游处,无不宗礼。及止足之限,不知为灵仙异人告之耶?为精爽感通自知耶?遍游洞府,欻然而逝,为数极时尽自终耶?为浮丘、令威相携耶?""上清箓",道教符箓中较为高深的一种,符箓为道士笔画的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相传可以役鬼神,辟病邪。"浮丘"即浮丘公,"令威"即丁令威,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当年美男子张昌宗为武则天合炼长生不老药,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宠爱,崔融的《和梁王(武三思)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诗,即运用这二位仙人的典故,来附会张昌宗是仙人王子晋化身的说法。诗中说道:"闻有冲天客,披云下帝畿。三年上宾去(河南偃师缑山上的仙人王子晋到天帝处做客),千载忽来归。昔偶浮丘伯(王子晋被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同丁令威(学道成仙,千年后化鹤归辽东)。"(《全唐诗》卷六十八,上册第184页)高锴确知郑氏父子崇信道教,郑居中童年隶观,深结道缘,似乎怀有自身命运之预感。其人生末路以遍游洞府而卒于野,为其一生奉道之最终归宿,亦为寻道之必然结局,其死也自然,体现了"死中见道"的道家理念,自然使高锴堕入了"人命天定"的认识迷宫。这段话也为后来的升仙故事的创作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为虚拟情节埋下了可塑的伏笔。

  郑居中晚年登山出游猝死于寺的经过,后来演绎为成道升仙的故事。北宋李昉主编的《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二说:"中书舍人郑居中,少有时名,扬历清贯,晚年尤薄名利,以疾辞官,恣游名山。一日,搦管为诗,才书五字曰:'云山游已遍。'纸犹在手,笔忽堕地而终。"这则记载中的临终之事和墓志相比,"恣游名山"之后的文字,已经明显地故事化了。所谓郑居中的这句诗,也收入《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七中。北宋人编辑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收录了一则出自《逸史》的小说,全文云:"郑舍人居中,高雅之士,好道术。常遇张山人者,多同游处,人但呼为小张山人,亦不知其所能也。居襄汉间,除中书舍人,不就。开成二年春,往东洛嵩岳,携家僮三四人,与僧登历,无所不到,数月淹止。日晚至一处,林泉秀洁,爱甚忘返。会院僧不在,张烛爇火将宿,遣仆者求之,兼取笔,似欲为诗者。操笔之次,灯灭火尽。一僮在侧,闻郑公仆地之声,喉中气粗,有光如鸡子,绕颈而出。遽吹薪照之,已不救矣。纸上有四字,云'香火愿毕','毕'字仅不成。后居山者及猎人时见之,衣服如游涉之状。当应是张生潜出言其终竟之日,郑公舍家以避耳。若此,岂非达命者欤!"(《太平广记》卷五十五《郑居中》,第2册第341-342页,中华书局,1961年)《新唐书·艺文志三》小说家类记载:"《逸史》三卷",注文说作者是"大中时人"。大中是唐宣宗的年号,时当公元847-860年。郑居中于开成二年(837)去世,可见他去世十多年后,他的事迹即被人创作成一篇小说。阅读这篇小说,对照《郑居中墓志》,二者真实记载的生平与想象虚构的成份了然分明。很明显,高锴所撰墓志便是这篇得道升仙文学作品的基础素材。一般认为,《太平广记》中所谓荒诞不经的传奇故事虽属文学作品,其人物构成的基本材料,真实事迹,或于史有征,或无据可查,而大约可信,此为确证。这类饶有趣味的故事只有十分了解郑居中生平与思想的人才能撰写出来,从而达到取信于人与扩大影响的作用。

  唐代人有宽泛的选择宗教、信仰神明的自由空间,善男信女最普遍的信仰是佛教和道教。郑居中既非贵幸而逐浮名于道门者,亦非落魄而寄失魂于黄庭者,他受家庭影响,童年即隶观学道,夙味道风,身佩符箓,晚年寻访修道之士,游处山川,弃命嵩少,一生与道教结不解之缘。他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死前不久还参加了裴度在东都组织的名流宴集。郑居中既有投靠显宦,钻营仕途,忠耿为主,勤于公事的社会人生的一面;又有辞让迁官,激流勇退,"嵩少独陟,逍遥不回"的精神人生的一面。因此,他去世后,好事者将其演绎为名列《逸史》的道仙人物,自有其牢固的社会政治基础和充分的宗教思想根据。

  赵振华,男,1949年出生,上海市人,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商春芳,女,1968年出生,洛阳人,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馆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