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珉考释

洛阳栖霞宫村出土唐代经幢初探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作者:郭绍林 主编


  王支援 田国杰 赵振华

  2006年6月,位于洛阳市南郊的洛龙区安乐镇改建聂西路(聂湾村至西石坝村),以便利当地交通。路经栖霞宫村,穿村而过。29日上午,《洛阳晚报》记者陈运团外出采访,在村中路边意外发现一个剥蚀严重的八棱石柱,上面有字,以为古物,遂迅速向市文物部门反映,这件唐代经幢即由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保存。据栖霞宫村73岁的肖长明老人回忆,建国前,这里有一座小庙叫观音堂,石柱就立在庙堂前,柱上有伞样的雕花石顶盖。后来庙毁了,推倒柱子埋于地下,最近工人用机械开掘道路边沟时,偶然挖出。当时顶盖未埋藏,弃置于路边,三四年前丢失。经文物工作者多方寻访,当年7月中旬在安乐镇茹凹村一杨姓村民家找到顶盖,予以征集,运回洛阳民俗博物馆,幢盖合为一体。

  一、经幢与文字

  经幢呈上细下粗的八棱柱体,身高1.41米,边长0.24米,底面对角长0.54米,柱顶中心有凸榫。圆形幢顶宝盖高0.24米,通径0.7米,有凹卯与幢顶榫头连接吻合。盖周身雕饰帷幔。由于经幢长期竖立于地面,上部暴露于风雨中,镌刻文字已剥蚀脱落殆尽。下部埋于土中,部分文字得以保全。经初步考察,8面经幢之2面似无字,6面有字,每面7行,行字多寡不等。为便于识读与研究,将经幢残卷依行辨识、厘定,标点,取消原石空格。录文中的"……"表示本行无字、本行上部连续毁坏或模糊之字、本行中难以计数的残缺模糊之字。可识字间之"囗",为损坏或难以识别之单字。为方便讨论,每行残字前冠以基数,小数点前为经幢的面数,点后为每面的行数。此将6面可辨识之文字书录于下:

1.1……天帝门囗囗囗囗囗多。开喉诵七遍。
1.2……
1.3……持上生咒。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下著囗囗。无数殑伽沙不可数。鬼
1.4……塞优婆夷男子女人行菩萨
1.5……卒也……多底南三藐三没驮俱低喃唵枳娘曩嚩
1.6……顶上击囗囗闻者所有阿鼻地狱等罪皆
1.7……
2.1……
2.2……也。囗宇崇丽,虚廊环绕。天宝六载正月
2.3……人逍囗之囗。禅堂绘素万菩萨之貌,周廊彩画,
2.4……东囗之教囗囗囗囗请大辩先师居此院。开
2.5……大师囗嵩山而来都城,时号为山门和上也。贞
2.6……澄囗囗囗囗囗塔丰碑,峨峨双对。三年夏四
2.7……河之泉源也。大师开化之岁,信心
3.1……本施之意遂令存之。今乃虑以炎凉,岁久后不委于
3.2……大师遗嘱囗书兼老宿纲维徒众连署名讳,刻于兹石。
3.3……舍亲故囗尚书囗十四娘子布施,永充院中普通供养,具有契验。忏
3.4……中供养。社地契贰拾肆纸,共柒顷贰拾捌亩。郑全施三
3.5……纸,囗囗囗验共陆纸,河滩荒地□验共柒纸。魏仙地契两纸,李混地契
3.6……菜囗囗囗囗囗囗共拾壹纸。菩萨堂供养物等,及当院受用一切家具什
3.7……造囗永世,继转法轮。普通供养,除缘身所著
4.1……障碍。子弟等囗本囗知意志。恐有不
4.2……一日老病。比丘澄沼白
4.3……
4.4……老宿□□,老宿法暠
4.5……老宿□□等伍拾捌人
4.6……牒。三川乡囗囗村囗阆州司功参军郑全布施
4.7……是囗囗囗囗张囗书囗乞与郑全亲十四娘子
5.1……中永充普通供养。谨连
5.2……切责同者牒知者,故牒。
5.3……
5.4……亩。囗囗囗牒得□汝州郏城县主簿云损家人小奴
5.5……私契。恐买人无凭,请给公验者,准状。勘同者
5.6……
5.7……乃至大师寂后,主张院事兼创
6.1……先师兼□院舍,修建庄园,共成塔庙,则
6.2……终之功也。
6.3……九月一日灭囗囗囗。于龙门天竺寺东门外之左,苏
6.4……日迁化,建塔于嵩岳寺之巽岗也。
6.5……东门外直北之原。继传法人温雅,至元和五年九月下
6.6……亘禅师囗囗于本院,至六年正月三日迁化矣。
6.7……清河囗囗囗囗囗囗

 

  二、幢文蠡测

  第1面2行和7行无字。1行,概是所刻经咒题目。"开喉诵七遍",要求大声念诵七遍经文。

  3行,谓诵持《上生经》。"殑伽",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云:"恒沙不可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七十五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学得入如是一相庄严三摩地者,普能了达无量无边殑伽沙等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亦能总持无量无数殑伽沙等诸佛菩萨已转未转无上法轮。"4行,优婆塞、优婆夷,梵语音译,分别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女居士。《魏书·释老志》云:"俗人之信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句谓诸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以成菩萨道。

  5行为陀罗尼经咒中的句子,音译而字或不同。《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并诸菩萨,及诸天龙八部前后围绕。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曰:'娜莫飒多南(引)三藐三没驮(引)俱(引)胝南(引)怛你也(二合)他(引)唵者礼主礼准泥娑嚩(二合引)贺(引)。'若有修真言之行出家在家菩萨,诵持此陀罗尼满九十万遍,无量劫造十恶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常得出家。"古来有诸多灵验,禅宗亦用之。

  6行,阿鼻地狱,为佛教传说中八大地狱中最下、最苦之处。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佛说佛名经》卷十一云:"所有报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狱。"本行残句谓听闻须弥山的钟鼓消除一切业障。

  经幢以此面为开篇。大意为凡僧尼、善信须诵经行道以消除业障修成正果。

  2面1行残泐无字。2行3行的禅堂,犹禅房、僧堂,佛徒打坐习静之所。绘素,即绘画。万菩萨,佛说法时众集万、百万、或千万、无量亿万菩萨围绕听讲。《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麦积山》条云:"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太平广记》第8册第31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保留于今(133窟,又称"万佛堂"),可见为当时寺院壁画雕塑的内容之一。两行大意为叙述寺院殿宇轩昂彩丽,长廊回环抱绕。太平盛世下的民众持续狂热佛教信仰,天宝六载(747),寺院禅堂墙壁图绘万菩萨之像,周廊彩绘壁画。唐代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记载,寺院塔庙以饰彩绘佛教故事壁画为风习,吸引喜爱绘画艺术的民众以广宣传。影响大的寺观多延聘艺坛名家执笔,为洛阳创作了很多富有个性和影响力的壁画,声名远播。

  石幢所记是圣善寺。在东都的佛教丛林中,圣善寺是由皇家所建唐代东都禅宗教派寺院,中宗于神龙元年(705)再登皇位后,为生母武则天资福,报先慈之深恩,寄思念之长绪而建于城内章善坊。规模雄峻,地位独特,高僧住持,信众汇聚,影响深远。报慈木阁(塔)更以雄伟高峻之体量而引人向往登临。寺中也有一些知名佛教艺术品。玄宗朝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张说《石刻般若心经序》,第2册第1002页)"圣善、敬爱(寺)亦有古画。圣善木塔院多郑广文(玄宗时广文博士郑虔)画并书。"(《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二,《画三·吴道玄》,第5册第1623、1624页)杨凝式(873-954)历仕五代朝廷,官至太子太保,长于诗歌,更精书法。寓居洛阳,好游览寺观,画壁题记殆遍。后晋天福四年(939),时67岁,作《洛阳风景四绝句》诗,"真迹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胜果院东壁,字画尚完,亦有石刻。书侧有画像,亦当时画"。([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第317盘第3572号,第2册第4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圣善寺至此已经历230余年。

  据西安碑林藏贞元八年(792)《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记载,慧坚禅师为禅宗七祖神会"付以心要"之嫡传。宗室嗣虢王李巨,"慕禅师之道,展门人之敬,乃奏请住圣善寺",于东都弘扬南宗法门。"属幽陵肇乱,伊川为戎凭凌,我王城荡爇,我佛刹高阁随(隳)于烟焰,修廊倏为煨烬。"(《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李域铮等编《西安碑林书法艺术》第134页,西安:陜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10-11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据此可知,回纥兵协助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借收复洛阳之机,烧杀抢掠,焚毁圣善寺高阁长廊,这时,慧坚去了长安。

  4行5行推出该寺的一位住持大辩,言其来自嵩山。山门和尚见于有限的文献记载,其生平目前知之甚少。大历初(766),洛阳当安史之乱孽火之后,寺塔皆为丘墟。河南尹张延赏"迎致嵩山沙门澄沼,修建大圣善寺。沼行为禅宗,德为帝师,化灭,诏谥大辩,即东山第十祖也"。(《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张彦远《三祖大师碑阴记》,第4册第3669页)即本幢4面2行的"比丘澄沼"。

  据佛教历史,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者,立秀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第2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囿于材料,目前还难以确定澄沼为南北何祖嫡传,依澄沼所处年代看,其时南宗顿教禅法由神会初行于北方。有人认为"可以确定张延赏迎请来主持修复工作的澄沼就是北宗禅师"。(简宗修:《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献与北宗禅师》,台湾《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6期第222页)近年洛阳新出建中三年(782)葬于龙门西山的《比丘尼志弘墓志》,记其于老年出家,"遂于东都圣善寺,诣山门澄沼禅师问道"。(赵振华:《洛阳新出比丘尼墓志与唐代东都圣善寺》,《中国禅学》第5卷,2007年)已往洛阳出土贞元十七年(801)葬于龙门山西原的《唐故秦州上邽县令豆卢府君夫人魏氏墓志》,说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年12嫁于豆卢府君,22丧夫,34丧父,43丧母。魏氏"嗟人生如梦幻,欻然自悟,归信释门,斋戒不亏卌余载。顷曾授指趣心地于圣善寺大辩禅师。先登有学之源,少证无言之果"。(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2册第165页,《唐故秦州上邽县令豆卢府君夫人魏氏墓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居士魏氏卒年71,比志弘小9岁,是先后闻道于澄沼禅师者。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唐故天女寺尼胜藏律师坟所尊胜幢记》云:"律师法名胜藏,……问禅要于圣善山门院大辩先师。……及岁满,具戒于圣善严持院凝大师律下。"比丘尼胜藏谢世于元和七年(812)十二月一日。澄沼以修葺圣善寺而树勋禅林,住持寺院约二三十年。寂灭后得皇帝诏谥,由弟子奉为东山十祖,是禅宗嗣法高僧,有崇高之宗教地位,惜无传略。

  5行末字"贞",可能是"贞元"年号的首字,澄沼约示寂于贞元年间。6行大概是说澄沼灭度后,门人为之施建高峻的灵塔墓碑。7行的"开化"为佛教术语,澄沼教人开蒙化恶,约与修寺同时。

  3面1行2行大意谓,澄沼大师开化后,徒众频繁施舍,各有其本意与用途,寺院照纳。因担心岁月既久,恐有遗失私有等差舛意外。临终遗嘱,将施舍的财产和关联的老宿(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纲维(负责领导、维持寺院诸事之职僧,指寺主、上座、维那)、徒众(成群的弟子)的名讳刻于石幢,以志长久。

  4行至7行主要记录男女善信姓名及其施舍土地亩数和地契的份数。我们可由元代信众买田捐寺的故事观其古今一致的心路历程:"盱江城中有善男子名曰龚有富,与妻陈氏妙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诣大景德寺僧伽塔庙,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愿买稻田布施常住,供养十方三宝,结缘福德,使过去见在悉得安稳快乐。'作是念已,有富命终。妻子眷属,持田及劵,授比丘可仁。"高僧为之说法,舍田受田僧俗眷属,皆大欢喜。([元]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二《龚氏舍田记》,《四库全书》第415盘第4563号,第6册第46页)4行的"社地契贰拾肆纸,共柒顷贰拾捌亩",引入注意。邑社为信仰佛教的农村基层地方组织,将社团的大量土地捐献给寺院。一般说来,广占土地是唐代寺院经济发达的表象之一。田地由下层僧侣、奴婢等耕种,或由为逃租税徭役而将田产寄于寺院的农民耕种。

  本面谈到信众施捐财物于寺,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为供养。文内的"普通供养"是什么意思呢?凡献物法皆表其名,日僧光宗《溪岚拾叶集》卷六十九谈到"普通供养"和"普供养"的区别,说"普通供养"指的是"四面供物",举行仪式时要"四反诵",而"普供养"指的是"自他共周遍法界供",二者"广略不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10经,第76册第736页,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1990年)

  4面记录寺院58位老宿姓名,惜多脱落,惟法暠可识,且见于文献,年代亦相当。大历十二年(777),释普愿"诣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第2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面1行2行残文谓澄沼遗嘱将徒众施予寺院的财产以及财产使用等事情刻于石幢,寺院即以公文"牒"的形式遍告周知,刻石使后人尊奉有据。

  4行所谓"郏城县主簿云损家人小奴",即官员云损的私家奴仆。5行系指可以如同牲畜价卖的奴婢。"公验",官府开具的证件,"勘同"指勘合符契、凭验。《唐律疏议》卷六《名例》说:"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卷二十六《杂律》说:"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等,依令并立市券。"([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第132页、5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唐代奴婢是社会地位最卑微的群体,等同牛马之类的畜牲,买卖奴婢,官府给文书,作为其贱民的身份证明。幢文将田亩与奴仆都列入善信捐舍的财物。唐代寺院的僧伽组织体系等级森严,打着众生平等的旗帜劳役隶属贱籍的奴仆,可见其自相矛盾与虚伪。

  6面缕叙澄沼禅师灭度后的继传法人承嗣秩序,文字断续,不可考绎。某师于某年九月一日圆寂,瘗埋于龙门天竺寺外;某师于某年月日迁化,建身塔于嵩岳寺之侧。某师于某年顺世,葬某寺"东门外直北之原"。温雅归真于元和五年(810)九月某日。亘禅师于六年正月三日归寂。在城市中居住生活的人亡故后都要葬于城外,故圣善寺僧寂化后,多以大寺名刹林立山水林泉绝佳的龙门山域为建塔幢的首选。

  嵩岳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北之嵩山南麓。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原为宣武帝的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闲居寺,并增建殿宇。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改名嵩岳寺。唐高宗与武则天亦曾以此为离宫。唐以后,寺渐衰落,明清之际寺院规模已不大了。如今塔院只是原嵩岳寺的一个部分。唐代嵩山是北宗禅的中心,嵩岳寺是其扬法道场,禅师圆寂后多葬于此。4行言某僧终于圣善寺,而返葬于嵩岳寺之巽岗。《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巽、坎、艮、坤、震、离、兑,并且代表方位,其中巽代表西南。即立塔嵩岳寺西南的高坡。

  经幢所载的天竺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位于洛南龙门西山北端。原为北天竺迦湿蜜罗国僧人宝思惟建造。宝思惟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到达洛阳,敕于天宫寺安置,翻译佛经。景云二年(711)于龙门东山北麓筑寺,制度皆依天竺,故名天竺寺,其门徒与学侣同居该寺。开元九年(721)终于寺,僧徒为其建灵塔一座。(《文苑英华》卷八百五十六,苏颋《唐河南龙门天竺寺碑》,《四库全书》第429盘第4987号,第250册第33页)第二年,一场洪水毁掉了天竺寺。安史之乱后,代宗于龙门西山再立天竺寺,位于今伊阙西北2公里的寺沟村。(温玉成:《唐代龙门十寺考察》第6节天竺寺,载《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二卷第22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三、余论

  神龙元年(705)正月,82岁的武则天病重,传位于其子中宗,中宗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则天薨。《唐会要》说,圣善寺在章善坊,"神龙元年二月,立为中兴寺",时在中宗再御龙榻之初,为己之中兴而建寺纪念。其母去世后,神龙"二年,中宗为武太后追福,改为圣善寺。寺内报慈阁,中宗为武后所立"。(《唐会要》卷四十八《议释教下》,第8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诗·凯风》曰"母氏圣善",意为母亲圣明而善良。故中宗云:"朕承天宰物,光宅中区,嗣祖宗之丕基,承圣善之洪业"(《全唐文》卷十七,唐中宗《答张景源〈请改中兴寺〉敕》,第1册第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则寺为怀念母后而改名,取"母氏圣善"之义。

  中唐时期封建朝廷依然大力支持佛教。由残存文字推测幢文大意,是皇家圣善寺的历史大事记。主要颂扬高僧澄沼下嵩山赴东京筹资建寺,开化群氓,造福一方的事迹。兴修毁于兵火的寺院难度大,历时久,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将大量土地资助寺院,邑社的群众支持,使佛教信仰更为普遍。家在洛阳的阆州司功参军郑全、汝州郏城县主簿云损等地方低级官吏,和本地居民等信徒,捐献田地等财物,永充供养,而使佛事愈盛,这都体现禅师的号召力与亲和力,所积累的事迹功德亦非他僧可以比肩,故着笔墨最多。其后屡述寺院各代传法僧人住持年代与卒葬地域。

  考察幢文的3个年号:玄宗天宝(742-755)、德宗贞元(785-804)和宪宗元和(806-820),可知记载了盛唐中唐时期的寺院历史。由此推测经幢立于武宗"会昌法难"(会昌五年,845)之前,即尚未在全国禁灭佛法的时候。经幢文字多漫漶不辨,所余字约为原幢的1/3。现存文字布局规整,雕刻精致,以楷体为主,间以行书,端严劲秀,当出于名家高手。

  栖霞宫村坐落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东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所作《唐洛阳城实测图》(栖霞宫村实测图作夏工村)和《唐洛阳东都坊里复原示意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图八,唐洛阳城实测图;图一○,唐洛阳东都坊里复原示意图。《考古》1978年第6期第367页、373页),经幢出土的位置在唐洛阳城内的修善坊,其南毗邻永丰坊。而文献记载圣善寺在章善坊,位于修善坊之东,其间还隔着嘉善坊。唐代每坊宽约500至550米,则经幢出土地点与章善坊东西相距约1000米。我们推测唐以后的某个历史时期,当地民众为保护佛教法物,将反映宗教精神的经幢从圣善寺遗址西迁,树立于栖霞宫村观音堂。

  王支援,男,河南信阳市人,洛阳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

  田国杰,男,河南洛阳市人,洛阳民俗博物馆馆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