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赚钱的基本原理

4 竞争能躲则躲

走进富翁图书馆 作者:(韩)李相健 著;王中宁 译


  一般人对竞争,似乎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观,也就是"竞争绝对是好事"。当然竞争越激烈,社会也会运作得越有效率。所以政府对于妨碍竞争的企业联合行为,会祭出利刃闪闪的大刀。举例来说,如果有几家企业,联合将价格抬高到一定水平,则消费者必然会增加负担,这时政府有关部门就会站出来监管。监控损害企业公平竞争的行为,并督导其改正的政府机关,就是公平交易委员会。所以企业最怕的除了国税局之外,大概就是这个公平交易委员会了。

  竞争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但对企业来说却是非常棘手的事。因为企业永远都害怕在竞争中被淘汰。企业永远都在拼命找不必竞争就可以赚钱的办法。如果能够垄断市场,就不用付出因竞争而产生的行销费用,价格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来定。所以企业发明了托拉斯(Trust)或同业联盟(Cartel)这类垄断性的组织。

  因此,资本主义政府经济政策的历史,也可以说就是由企业企图建构垄断性地位,政府则通过引进竞争原理加以阻止这两件事构成的。《如何成为亿万富翁》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弗瑞森(Martin Fridson)指出:"妨碍资产增值的事物中,最可怕的就是自由市场体制的最高法则,也就是'竞争'。"企业怎样才能避开竞争呢?我们来听听马丁·弗瑞森的见解。

  "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联合行为'。我们假定在某个行业中,所有制造业者都进行过协商并遵守,不因成本的减低而降价。通过这样的联合行为,生产成本与所维持售价间的差异,就会归企业所有。但其实消费者也很清楚制造业者的策略,为了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会采用法律的手段。如果没办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采取联合行为,那么联合行为并不能当做实际的方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服竞争的方法从'联合行为'发展成'垄断',之后又想尽办法在市场建构独大地位。"为了避免竞争,会建立人为进入障碍的,不只是企业而已。在个人的工作上,这种行为也由来已久。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者米尔顿·弗利曼(Milton Friedman)在1941年没办法出版自己的博士论文。这是因为他的论文是在分析"独立专业职种所得",也就是律师、医师、税务师、会计师等专业工作者的经济状况,而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论。

  他在论文中表示:"医师的所得之所以高,是因为医师与医疗团体提高了医疗业的进入障碍。"并且提出了"应该打破各种利益团体的进入障碍"这种激进主张。相关利益团体对这本论文发出了激烈的抗议,所以直到5年后,也就是1946年,该论文才得以出版。

  不管是企业还是专业人士,都会为了避开竞争、建构独占性的地位而制造进入障碍,因为频繁的竞争将会破坏制造业者与专业人士的利益,会抑制他们收益的增加。有谁会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收益一路下滑?

  如果已经在市场中取得支配性的地位,那么是可以将多出的费用转嫁给消费者的。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销售"辛拉面"等方便面的农心公司。在韩国,方便面的主要原料面粉一直靠进口,每当面粉价格上涨,农心的产品就会跟着涨价,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最轻松的解决方式。所以现在只要听说面粉价格上涨,股票投资人就会认为是农心股票的一项利好。顺带一提,农心在韩国方便面市场的占有率约七成,可以说是处于稳固的独大地位。

  说到底,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要赚大钱,最好都得避开竞争。避开的方式包括在市场建立独大地位、取得各种认证、拥有特殊的能力或秘诀。你自己还有你投资的股票能不能避开竞争?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你要记得,这样下去很难得到好的结果。

  避开无限竞争的方法

  如果想要避开竞争,该做些什么事?对此问题的明确解答,记载在首尔大学企管系尹锡教授出版的《管理学的真理体系》和《尹锡教授的管理、经济与人生》这两本书中。一位很要好的前辈推荐我读这两本书,还记得我读完之后曾经感叹,为什么不早让我知道有这些书的存在。

  我个人相信,只要知道如何避开竞争,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问题。过去我之所以能够担任理财方面的记者来维持生活,也是因为没有其他记者来跟我竞争。

  我的记者生涯开始于1997年初,那时我已经在保险公司工作了四年,之后在理财杂志社找到了工作。因为是小杂志社,所以不像大型媒体的记者,可以轻易对知名公司做采访。就算对方好不容易接受访问,也还要花不少时间解释我们杂志的性质。那一阵子虽然辛苦,但迷迷糊糊中我还是知道了一件事。也就是我判断自己虽然只是个菜鸟记者,但跟综合性或经济类报纸的理财记者相比,我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因为日报的记者通常除了理财,还有其他要采访的领域,理财方面是按照当天的市场行情与版面配置情形,顺便进行采访。虽然我当记者的资历浅,头脑也不太灵光(其实刚进高中的时候我做过智力测验,IQ只有一百多),但是我将全部努力集中在日报记者只能大略处理的理财议题上,所以我判断自己有胜算。再加上韩国的日报记者有轮调制度,常常会被调动到别的部门去,无法深耕某一领域。以上判断虽然不是审慎思考后所得,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的没错。如果当时我成为自己原本最喜爱的文学或出版线的记者,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竞争力了。因为文章写得比我好、知识比我更丰富的记者数不胜数。看完尹教授的书之后,我才清楚知道我的记者生涯也可以用"竞争原理"来加以解释。

  避开竞争的方法不只可以用在个人生活中,在投资领域也一样重要。因为我们不管买东西、买股票还是买房子,背后都有"竞争"这个概念在发挥作用。万一人们像身处战争时期一样,开始囤积生活必需品,那么方便面的价格就会上升,因为大家都会抢着买。大家抢着要买,在经济学上就代表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通常我们把这种价量关系叫做"需求"。

  买股票的情形也一样。股市可以说是一种"完全竞争市场"。匿名的人们聚集在股市中,喊着自己要出的价钱,喊价最高的人有资格将股票拿走。喊价要买的人越多,价格就会攀得越高。只要能够避开竞争,也就能够用较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的股票,但是大部分的人却不这么做。只要许多参与者聚在一起,就会让人燃起不正常的竞争心,最后不得不支付高价。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房地产市场。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竞争者越多,价格就会相对地升得越高。想要用便宜的价格买到好东西,就必须要抓准竞争者最少的时间点,这样才能脱离竞争的泥沼。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避开竞争呢?尹教授忠告大家:"要选择别人所不走的路。""过去我们韩国的企业,只要看到竞争对手扩大规模,自己也就跟着扩大,如果看到竞争对手进入某个领域,自己也会抢着进入。'别人有的我也要有',造成的后果就是过度投资、过度竞争,最后导致亚洲金融风暴在韩国一发不可收拾。选择'别人所不走的路',之后在该领域创造一流佳绩,在个人职场生涯、企业经营等领域,都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摘自《管理学的真理体系》)

  用他的说法,"选择别人所不走的路"又叫做"开垦荒地之路"。对此他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即"思科(Cisco)"。思科是全球第一家成功将网络路由器商用化的公司。因为走了别人不走的路,它才能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问题是开垦荒地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要怎么样才能提高生存的可能性呢?尹教授说:"如果成为开垦先锋很困难的话,次佳的选择是进入3D产业。"所谓3D产业即肮脏(Dirty)、困难(Difficult)与危险(Dangerous)的产业。"因为一般人对3D产业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不会有'同归于尽'式的竞争。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活必需的产品和服务,其实有很多都属于3D产业。所以只要人类存在,3D产业就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要成为开创新产业的先锋很困难,那么去研发如何可以让3D产业稍微干净一点、简单一点、安全一点,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尹教授说的话虽然主要是针对企业,然而其中也含有普遍性的道理。首先我们将它缩小到个人的层面来看。在职场当中,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只挑可以在人前有表现的事情做的人。这些人在支援其他部门的时候不但显得无能,而且也只会选强势的部门。如果事情不如意,他们就会抱怨说自己怀才不遇。

  这些人通常不愿意接受新工作的挑战。他们比较喜欢稳定跟权力。对于这种人,我没看到过哪个会有所成就的。况且这一类人只要被分配到业务部门或者需消耗较多体力的部门,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之所以在竞争中被淘汰,就是因为既无法开垦处女地,又不甘愿做3D类的工作。

  现在我们再把这些道理运用在股票投资上。就像判断人,那些已经体悟到避免竞争原理的人会受到好评,对企业也是一样,要将关心的焦点集中在成功运用此原理的公司上。所谓投资股票,就是花钱买下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所以购买"处于能确实避开竞争的状态或阶段"类型的公司,是比较稳当的。所谓处于能避开竞争的状态,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样,不是在拓荒上率先占有一席之地的公司,就是做些别人不喜欢做的生意的企业。

  差异的原理也一样能适用在竞争原理中。附带一提,曾操作世界最大规模的麦哲伦基金,成为华尔街的英雄,受人景仰的彼得·林奇也说过:"如果发现一家企业始终经营'肮脏'的生意以致被众人嫌,就应该马上投资那家企业。"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摸不清方向的企业,长期来看不只生存几率低,跟其他竞争者比较起来,每次参与竞争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也较高。我们没有理由要购买竞争成本高、生存几率又低的股票,不是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