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个幸福的家伙。我的兴趣、专长与工作都相同。我的兴趣就是让人笑,最会的也是逗人笑。而这也是我现在的工作,所以说我很幸运。"有一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喝酒,综艺节目主持人南熙石说了上面这句话。我听了这句话,立刻用力拍了自己膝盖一下。因为我觉得这句话真是太对了。
人选择工作的时候,还是应该要选自己喜欢做的事才对。世界首富前两名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都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成功学方面的书也一再强调这一点。日本的财富传道师本田健,在韩国也有很多书迷,他一针见血地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成为有钱人之路。"对于比尔·盖茨与本田健的话,我也深有同感。
但现实中到底有多少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也并不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就铁定能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下场很悲惨的代表性事例,就是双龙集团。双龙集团不顾自己的规模,也不管市场中有现代汽车这个强大的敌人,没考虑清楚就跳进汽车市场。金前董事长只因为喜欢汽车这个理由,就开始做这一行,然后碰上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结果集团四分五裂。这位前董事长最出名的,就是他是个汽车狂,喜欢汽车喜欢到自己跳下来做。这种做生意的方式,有人叫做"宠物事业(Pet Business)"。在企业史上,搞宠物事业而失败的不只双龙,可以说多不胜数。
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经济上也有点余裕,就可以继续做下去。这样也许可以一箭射中"金钱"与"幸福"这两只雕。那如果现在的工作纯粹只是为了讨口饭吃呢?如果工作内容实在太无聊,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越是这样生活的人,就越应该运用"竞争与差异的原理"。
首先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往竞争者少的方向走。也就是寻找可以成为鸡首而非牛后的领域。令人垂涎的位子,竞争者就会多。看起来特别光鲜亮丽的工作,通常都已经有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先占领了阵地。如果往那个方向走,绝对会碰上惨烈的竞争。但是在没有竞争者的市场,也就是别人看起来肮脏、危险、麻烦的工作,竞争者绝对不会多。
如果朝这个方向进行,那么很可能在短期间就能构筑支配性(垄断性)的地位。别太在乎别人是不是明白这一点。别人越不了解,才越是你的机会。别人不了解,就代表竞争者不会多。竞争者不多,则自己就可以先占有市场。理财也是如此。如果所有人都一窝蜂投入股票或房地产市场,那么竞争价格就会被抬高。竞争者一多,市价也不得不涨。这时就是你离开市场观望的时候,你要开始等待人们对股市或房地产失去兴趣的时机。
做事的态度通常比钱更重要。一般人为了要赚钱,会先拼命去找可以投资的地方及目标。许多人创业的时候也会认为,决定卖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这样想的人只会让加盟的总店或创业顾问公司赚到钱而已。选择少数之路者,都认为"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必胜客比萨传奇的主角,韩国知名的成新济先生,在《我五十岁站上了梦想的巅峰》这本书中说过:"问题不是在于做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做。"由于跟美国总公司发生摩擦,成先生与必胜客分道扬镳之后,开了炸鸡店"肯尼·罗杰斯",但后来倒闭了。到了五十岁,他又重新做起比萨生意,东山再起。在人们寻找要卖的东西时,了解竞争原理的人则是在思考如何改良现有的东西。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做",而不是"做什么"。我很少看到抱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金钱问题上受苦。也许他们会暂时遭遇困境,但最后大都像成先生一样重新站了起来。
所谓"差异",通常不是来自于"做什么",而是来自于"如何做"。即使相同地区有好几家店都卖一样的食物,常常也只有一家卖得好。理由就是他们在"如何做"的比赛中获得了成功。将差异与竞争原理运用在生活中的人,通常是通过"如何做"来进行差异化的。
接下来,我们必须要区分出"兴趣"与"必须"的不同,并据以定出优先顺序。辞职离开公司之前,我的工作是记者,负责的领域是金融与理财。但是我个人比较有兴趣的倒不是这些领域,而是文学与人文。刚开始当记者的时候,对经济一窍不通的我,碰也不碰我最爱的小说。这是因为我一旦被小说迷住,就会日夜捧着不放,但摆在我面前马上要做的工作是金融与理财的相关内容。大约在两年当中,我只读有关经济的书籍。金融与理财的学习研究是我必须做的事,而文学只是我的兴趣。当然以长期来看,这两者都丰富了我的人生,但文学并没有办法立刻派上用场。原本我很喜欢看体育影剧报,在那段期间也几乎没有买来看。有时地下铁有人发免费的,我也忍着不看。因为我知道一些艺人的八卦,对我的工作并没有帮助。
看看我们的周围,无法分别"兴趣"与"必须"的人实在很多。时间必须优先投资在必须之处,而非有兴趣的东西上。如果真的很需要钱,就必须要先分出时间来放在跟钱有关的研究学习上。如果必须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就先阅读与自己业务相关领域的书籍。也必须优先安排跟该领域杰出的人交谈。如果这样还有空闲,再投资到有兴趣的领域上。因为只做必须的事,生活也会感到无趣。至于到底优先顺位要放在"必须"上还是"兴趣"上,就完全看你自己了。
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南熙石身上学到的成功原理
写这本书之前,我曾经请求南熙石允许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还好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在2004年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我固定参加南熙石的财经节目"黄金时间"的录像。经过那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决心要将南熙石的故事写进我的书中。当然之前我也跟他一起上过电视,但就是因为这种长期的合作机会,才让我有机会看到他的真实面貌。特别是节目录像后大家一起去喝点小酒时,我发现南熙石确实有把竞争的原理运用在自己的身上。他可以说比我在记者生涯中遇到的许多专家都还要透彻地了解差异与竞争的原理。不,我想应该说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
有一阵子他曾经是大韩民国酬劳最高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当时一年间光演出费用他就赚了10亿韩元以上。他是如何成长而得到这么高的收入呢?我认为这是他策略思考的结果。著名经济学者迈克尔·波特所说的"策略就是差异化",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
刚开始,他是在演员前辈中寻找自己的模范标杆。国内几位最杰出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都成了他学习的对象。"这样说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但这确实不是南熙石式的幽默,而是真的。我一点一点地,将这些前辈的表演彻底移植到我的身上。最后才融合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南熙石式如是说。
在那之后他最烦恼的,就是如何延长自己的演艺生涯。如果只会插科打诨,演艺生涯是不会长久的,这是韩国电视界的残酷现实。所以他拼命寻找能够成为全方位主持人的方法。他不介意酬劳,不断参与谈话节目演出,在旁观察最佳主持人的风采,并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训练。
后来,他果然被电视台拔擢为主持人。当他跻身一线主持人之列,他又再次试图变身。"在娱乐性综艺节目中,一定会谈到爱情的话题。如果我跟女性来宾说:'你真漂亮',她们就会回答:'您都有家室了,还开这种玩笑。'我话题就接不下去了。再加上年纪也大了,所以我果决地重新开始。"之后有青少年娱乐节目邀请,他都尽可能不参加演出。即使自己的节目收视率低迷,被人家说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南熙石,他还是禁止自己参加品质越来越差的青少年娱乐节目。即使他的竞争对手申东晔与柳在石横扫了这类的节目,他还是丝毫不动摇。"这类节目我能做到什么时候呢?我开始选择东晔与在石不去碰,而自己又能做得好的节目。"他选择的就是三陟文化电视台(MBC)大受欢迎的"一定要见你一面"以及国家广播电视台(KBS)的"黄金时间"。"你认为东晔跟在石适合我现在主持的这些节目吗?形象不合吧。"听过他说的话,我特意抽出时间看了"一定要见你一面"。我本来就容易落泪,当时真是边看电视边掉泪。我不只在节目中看到了来宾们崎岖的人生道路,同时发现南熙石不搞笑也能够发挥专业主持水平。"这就是聊天时他说的另一种面貌吧!"我不得不佩服。
我认为演艺界是最具极端资本主义性格的一个市场。在那个小圈子中,做得最彻底的人就可以拿走一切。胜利者拥有全部。曾经被说成瑞典最大宗出口商品的ABBA合唱团有一首歌叫"赢者通吃(Winner takes it all)",这句话如果放在男女情爱上看是很甜蜜,但如果放在经济上,就太冷酷无情了。演艺市场就是如此。如果红的话,名利随之而来,但若是不受欢迎,打着艺人的名号,也不会让你生活过得好,甚至还要忍受相对的贫困。参与节目演出的酬劳也相差甚多。一线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一集演出费用最少也要500万韩元,但如果只是陪衬性质的主持人,一集只能拿几十万韩元。甚至有些连演出机会都很难得到的艺人,即使拿不到钱也希望在节目中露个脸。
南熙石能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并且还能不断重新建构自己的策略,我们可以从这里学习到竞争与差异的原理。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就在大众所走的相反方向。"南熙石可以说是将这句话充分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上了。不管做什么,成为自己那一行的状元,才是选择了避开竞争的终极道路,才是选择了创造差异的方式。他们抱着自己的信念,默默走上了他人所不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