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钱人的心理学

4 “损失回避心理”害人不浅

走进富翁图书馆 作者:(韩)李相健 著;王中宁 译


  过分的乐观主义会让投资产生不好的结果,但另一种心理也非常有害,叫做"损失回避心理"。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融合在一起的"行为经济学",其开山始祖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涅曼教授,在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一场演讲中,是这么描述这种心理的:

  "传统上有一种投资理论说,卖股票的时候要忘记买的价格。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无论是谁,在卖股票的时候都会跟买的价格比较,思考到底损失了多少。这时候人就会开始找'我并没有做出错误决定'的借口。因为人们不愿意承受自己决定错误带来的痛苦,结果就是会过早卖出。他们没办法等。关于这件事,曾经有过以下的统计数字:投资者卖出股票,马上购买另一种股票时,被卖出的股票一年后平均上涨了3.4%。"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错误决定呢?因为人们总是希望满足欲望,而且不愿后悔。假定你投资了A与B这两种股票。A股票上涨了30%,而B股票下跌了30%。在两种股票当中,人们会先卖哪一种呢?大部分的投资人会卖上涨的股票。这就是因为人都追求满足,逃避损失。行为经济学的权威约翰·纳夫辛格(John Nofsinger)教授曾在书中讨论这类人的投资行为:"卖出B股票而承受损失,就等于承认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人们不愿意因此而遭受后悔之苦。"然而这时候比较合理的决定,却通常是卖出下跌的股票,保留上涨的股票。但人们因为损失回避心理,会急着将上涨的股票先卖掉。有些人对损失过分敏感,即使获得极高利益的可能性很大,还是愿意放弃而选择确实的利益。有时候利率根本比不上物价上涨率,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用股票、债券或基金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而选择稳定的银行定存,这也是类似的典型事例。

  我们来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陷入损失回避心理。纳夫辛格教授说,如果你处于下列三种情形之一,那么可以说你已经陷进这种心理了:

  第一,你决定如果手上的股票涨回购买时的原价,就立刻卖出。

  第二,你认为手上的股票跌得太惨,所以现在不能卖。

  第三,你认为手上的股票已经跌到底了,不可能再跌,所以你会继续持有。

  这三句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听到。其实我在写这个章节的时候,也正陷入这样的情绪当中。很多人一定会对纳夫辛格教授的话心有戚戚焉。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脱离这样的情绪呢?

  首先,当你购买的股票或房屋价格下跌时,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手上还有现金,我愿意加码多买吗?"你不能只因为价格跌太多、现在卖会惨赔这个理由,就继续持有你的房产或股票。万一你已经陷入这个状况,就必须反复问自己:"如果还有钱,我会再买这种股票或房子吗?"如果你真心想买,就继续持有,也没什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不想再买,表示你其实已经不需要这种投资标的了。这时卖掉再寻找别的机会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机会是一直存在的,你要准备好去抓住其他的机会。

  第二,一开始你就要依照自己的性向决定投资比重。假定你手上有100万元,应该一开始就定下资产配置方案。你可以放60万在固定利率的债券,或者定存上面,剩下的40万可以买基金或者股票。定方案,就代表不对自己过度自信。要脱离自己是个冷静理性之人的错觉,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既定方案去进行投资。在投资这件事上,必须要不断怀疑自己才行。

  第三,就是要忘掉过去。过去就只是过去。别让过去影响了你未来的生活。美国的财经专栏作家盖瑞·贝斯基(Gary Belsky)说:"用掉的、赔掉的钱,是不可能回来的,那些钱跟现在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代表你买的价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了达成将来的目标,你现在手上抱的股票或房屋有多少价值。放下过去的损失吧,你现在要做的是,从投资未来可带进多少收益的观点,重新检视你的资产分配情况。这样的思考才能防止你变成损失回避心理的奴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