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很喜欢看伟大人物的评传或自传。虽然我不太在意身上穿的衣服,平常也不会特别打扮,但我还是看了以香奈儿品牌闻名的香奈儿评传。我没穿过凯文·克莱(Kevin Kline)的衣服,但还是读了描写他人生的传记。《花花公子》杂志我从高中毕业之后就没再看过了,但是《花花公子》创办人休·海夫纳(Hugh Hefner)的传记,我读起来觉得有趣程度并不会输给杂志本身。已故文益焕牧师、韩国神学大学创办者金在俊牧师的生涯,我也相当关心。我对美术根本是个门外汉,但还是常常找描写画家生命历程的书来看。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又为什么能画出这些伟大画作。最近不再读小说了,但是在当文艺青年的那段日子里,我可真是看了不少小说呢。
当我开窍之后(是在三十五岁之后),我开始对"这些伟人或成功人士对金钱的看法如何?怎样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感到好奇。阅读传记的时候心里常常产生"这些伟大人物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吗?""他们也理财吗?""如果理财,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他们的生意头脑怎么样?"之类的疑问。
后来我所获得的结论,就是除了极少一部分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没有获得经济上的自由。
想想潦倒而死的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以及年纪轻轻就富甲一方的帕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我就会开始思考他们中到底谁比较幸福。我很想询问各位读者:"毕加索的宽裕生活跟凡·高的贫穷艰困生活,各位想选哪一种?"如果是我,我会选毕加索的生活。所以我对毕加索到底怎么赚钱开始产生好奇。
经济学家也是如此。每天绞尽脑汁跟经济理论搏斗的学者当中,到底有哪些人曾经通过投资赚到钱?如果他们理财有成,那么是通过哪些原则以及理论成功的?他们因投资什么东西而赚到钱?我真的很想知道。
后世评价伟大与否,与活着的时候幸福与否完全是两回事。我想自己应该没有被后世长久纪念的价值,但即使有这个机会,我还是希望先追求今生的幸福。法顶大师所说的"无所有"生活美则美矣,但我很清楚自己过不了那样的生活。我想做的事情还不少,其中有很多都还是需要金钱的。我也希望赚来的钱能让我跟所爱的人过上充满趣味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借点篇幅,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些伟人都无法获得经济上的自由,以及为什么想成功理财,除了财经方面的书籍以外,也要多多涉猎文学与美术等等领域。
比沃伦·巴菲特本身还更能清楚说明巴菲特式投资法的罗伯特·海格斯壮(Robert G. Hagstrom)曾经说过,"聪明的投资人广泛阅读各种知识"。金钱常常来自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所以必须要了解他人平时的思考方式以及心理。
要获得钱这种东西,最好的方法不是强迫,而是让人自愿从口袋里掏出来放到你的口袋里。
用暴力或是恐吓的方式不是正途,因为这样做不合法。你希望别人掏出钱来,就必须对人类有所了解。所以说想赚钱也要研究文学或者哲学等等人文方面的学问。
经济学家的理财能力真的好吗?
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提出一针见血的诊断,但是我想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到世界一流大学去研究经济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常对重要政策评头论足的这些经济学家,他们个人的理财实力到底如何?"所谓理财,可以解释成用个人主观方式对经济环境做出反应的结果。个人面对经济环境与潮流做出不同反应,就会得到不同的投资报酬率。所以理财很厉害的人,对经济环境必须要具有很敏锐的"天线"才行。这些不断努力分析经济状况,并对未来做出预测的经济学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站在赚钱的最有利位置上。
但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当中很少出现有钱人。有一个跟我非常要好的教授问过我这个问题:"老弟,现在要投资什么才能赚钱?"我这样回答他:"整天在分析经济,还到各大金融机构演讲经济现况的人,怎么会跑来问我这个问题?"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确知的,就是经济学家并不一定能赚大钱。因为理财是很主观、很个人的行为。很多经济学家虽然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活动,但是并没有办法将这些学问与本身个人的理财行为相连接。甚至许多经济学教授会露骨地跟学生说:"如果是为了赚钱,劝你不用来修这堂课。"以金钱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探究获利原理的经济学,读了对赚钱却没用,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经济大师不死:因为被你搞懂了》的作者托德·布赫霍兹(Todd G. Buchholz)用下面这段话,有趣地表达了经济学家面对金钱时的立场。
"世上有很多人都想对经济学家说:'拿出实际成绩来,不然就给我闭嘴!'他们会提出这样的质问:'如果你真的那么懂钱的事情,那为什么你自己没变成有钱人呢?'"历史上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好像都是靠当大学教授、帮政府做专案研究或卖书的版税赚取收入生活。但也有例外。伟大的经济学家当中,也有因为卓越的理财能力成为巨富的人物。他们当然也赚版税跟专案研究的钱,但实际上还是靠投资赚大钱。其中的几位主角,就是奠定罗斯福总统新政基础的约翰·凯恩斯(J. M. Keynes),以及创造比较利益法则的李嘉图。布赫霍兹博士说,如果用财富量来帮经济学佳作排行,凯恩斯与李嘉图两个人应该可以抢第一名。他也提到:"说来惭愧,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财富都在低点徘徊。"不只凯恩斯与李嘉图,还有别的经济学家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投资。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教授,就因为利用自己编制的全球指数,将大部分的财产按照其比例投资到各国基金而闻名。夏普教授建构了一个数学模型,证明股票基金的收益率如果要超过大盘的指数,必须承受超出市场平均值的风险,所以事实上是很难达成的。他以此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指数型的投资策略。
附带一提,现在包括韩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有推出这种大盘指数型的基金商品。美国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500指数,就是选出美国五百种优良企业股组合而成的指数。韩国股价综合指数是以1980年1月4日为基准,将当年的指数定为100,然后将各种股票以上市流通股数做加权,与基准时间点的市值做比较得出的。换句话说,计算的公式就是将某一天的加权总市值除以基准时点的总市值,再乘以一百。另外还有很多指数基金的标的,则是从上市公司选出两百家来计算的韩股指数200(KOSPI 200)。投资指数基金,就等于投资组成指数的这些公司,也可以说是投资整体市场。
支持指数基金投资的例子中,最常被引用的就是"猴子与基金经理人对决"的故事。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00年7月到2001年5月期间办了一场活动,内容是一只猴子、四个基金经理人,与四个业余投资人一起比赛投资绩效。结果赢的是猴子。猴子的收益率是-2.7%,但是同期间专业基金经理人的绩效是-13.4%,而业余者的绩效则是-28.6%。结论就是,专家努力操作获得的收益率,比什么都不想、乱挑乱选的猴子还低,这个故事被当成证据到处引用。其含义就在于,与其花大量时间挑选股票,还不如直接投资整体市场,也就是大盘还比较好。
当然有一些伟大的投资家并不相信人类绝对赢不过市场、所有信息都已经反应在市场价格上的这种"效率市场理论"。
美国代表性的股价指数之一,即前面提到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这个指数编制的时候,有考虑到各个产业对美国经济的相对贡献度。这个指数可说是囊括了500家美国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企业。万一其中哪家出了问题,他们也会挑选其他家实力优良的公司来替换。韩国的指数基金,大部分也是选择对综合股价指数影响力最大,也即市值排行前两百的公司,作为韩股指数200的编制基准。
在投资中引入指数概念的夏普教授,其投资的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非常"笨"的。"如果投资收益率能够追上整体市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利用指数进行投资,虽然看起来不会像买对某种个股一样让人兴奋,但因为手续费低,所以能够持续获得平均以上的收益率。这是能够让你赚到钱的笨方法。"我现在并不清楚夏普教授投资指数基金到底赚了多少钱。但是能够将自己的理论实际用在理财投资上,就足以让人给予高度评价。附带一提,沃伦·巴菲特也提过,对散户投资人而言指数基金是一种适合的投资方式,值得推荐。美国的伟大投资人查尔斯·艾里斯(Charles D. Ellis)说过:"全美最成功的投资人巴菲特,建议散户可以利用指数基金进行投资。""如果是聪明的投资人,一定能正确理解利用指数基金追求市场收益率的优点。以稳定速度向前跑的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这番话如果用在韩国股市,我们可以在大盘指数600~700的相对低点购入指数基金,然后只管忙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股市,等指数涨到900~1000的相对高点时卖掉,一再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获得很不错的投资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