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渠道之祸

一次直营折戟之旅

营销拍案·实景篇 作者:销售与市场杂志社 组编


  拼实力,A企业不行;拼吨位,A企业还是不行;A企业之所以能先行一步,完全依托于A企业的直营模式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照葫芦画瓢开展直营,不仅能扎紧"篱笆",还能削弱对手。未曾想--

  一次直营折戟之旅

  直营为王

  N企业是国内乳品界的新锐力量,市场份额快速扩大,然而被其视为"心腹"区域的C市却是块"不毛之地"。客户换了几拨,精兵强将派了几批,却依然没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加大促销力度,销量稳定;减弱了促销力度,客户抱怨连天。

  A企业的表现却是别有洞天,产品宣传铺天盖地,销量不仅稳居卖场销量冠军,而且覆盖了C市80%的小店,当地消费者甚至认为A企业是全国乳品界老大(实际上,N企业的吨位远大于A企业)。

  A企业为何能在C市全线"飘红"?N企业认为,关键是因为A企业实行了厂家直营制。

  厂家直营制绕开大大小小的分销商,管理更具有穿透力,市场政策、价格能够一步到位,产品竞争力当然更强。反观N企业,多年来一直依靠经销商维护市场,市场经费投入经过一批商、二批商的层层"盘剥"之后,真正投放到终端市场上只能下"毛毛细雨",众多零售终端自然对N企业的产品支持力度有限,加上经销商越换越小,销量也连创新低,市场正在急剧萎缩。

  是调整之后继续依靠社会资源走老路子,还是自己搭台唱戏?

  力排众议之后,N企业选择了后者,上马推行直营。

  N企业的考虑不无道理:A企业已经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直营路子,照葫芦画瓢不但降低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危险,而且可以借机削弱A企业的直营实力。拼实力,A企业不行;拼吨位,A企业还是不行;A企业之所以能先行一步,完全依托于A企业的直营模式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我们开展直营,不仅能扎紧"篱笆",还能削弱对手。

  化险为夷

  计划和设想通常都很诱人,实践起来往往是山高、路远、坑深。

  推行直营体系之前,不能说N企业没有风险意识。为了安全起见,N企业最后确定双管齐下建立直营店:一半数量的直营店是由厂家直接投资新建,另一半数量的直营店则是通过吸引二批商加盟。

  N企业之所以两手抓,是看到了两大好处:其一,"一棍子打死"老客户的"休克"疗法,意味着N企业将二批商推入敌对阵营中,市场交接注定会受影响;其二,老客户"挤牙膏"式的利润让渡已经得罪了多数二批商,若再不团结,N企业将会缺乏更多的摇旗呐喊者。

  N企业在导入直营体系时,思路条理也相当清晰。

  第一阶段,直营准备期。"先扫屋子后请客",市场交接是关键,重点工作放在原有客户的网络资源和产品库存交接。

  第二阶段,直营培育期。合理布局、设点是关键,重点工作是培养直营店的铺货率、配送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阶段,直营稳定期。每个直营店都要形成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环,逐步减少对公司财政补贴的依赖。直营体系实行时,N企业不免有新手上路的胆战心惊:自己并没有一整套成熟的运营方法,同时缺乏精干、快速的直营队伍,二批商似乎也缺少热心,而A企业的直营店全部都是自己的"亲儿子",穿透力更为强悍。

  时不待我,N企业借助三个步骤,巧妙地化险为夷。

  1.借力打力

  借力就是借用A企业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渠道资源。N公司挖来A企业配送骨干为自己直营店所用,快速复制A企业的运作模式,最终逐步蚕食A企业的市场份额,打击对手、提高自己。

  N企业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明,"挖"来的都是业务熟手,有客情关系,只要公司加大前期运作力度,拉动空中广告,地面"地毯式"铺货,那么N企业的产品推荐接受度理应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而A企业直营队伍流失,不仅会震荡直营团队的士气、削弱战斗力,还会导致直营新手缺乏传、帮、带,终端零售店服务水平大打折扣,顾客也就成了抓在手里的"沙子",转瞬流逝。

  2.动员经销商

  为了避免同时面对A企业的反击和N企业的二批商不配合的阻力,N企业特意将部分优秀二批商设为直营店,要求他们专营N企业的产品,公司总部提供直供价,充分保证了二批商的毛利点不低于改制之前的经销利润空间,同时公司总部还负责直营店70%的人员、仓储、配送车辆费用。

  3.面对面拼消耗

  为了给A企业造成最大限度的冲击,N企业采取了紧密跟随的策略。

  第一,A企业每家直营店的对面,必定会开设一家N公司的直营店。

  第二,A企业直营店还"捆绑"一部分关系紧密的二批商,这部分二批商被A企业视为战略联盟伙伴。虽然二批商从直营店进货,但在进货量和任务完成方面都要接受A企业考核,并有一定数额的销量奖和返利。N企业则以更大的筹码来换取A企业二批商中的部分支持,即使是暗地里卖N企业的产品也可以。

  N企业自信自己的实力更强,与A企业拼得起消耗战。自己的产品系更丰富,选出几种作为狙击性产品,就会对品系不全的A企业构成极大冲击。

  夹生饭煳锅

  N企业启动直营制后,对乳品市场造成了一度程度的冲击。N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不足10%快速增长到了25%,同时也填补了许多空白点。A企业的众多二批商开始竞相争做N企业的编外签约二批商,消费者对N企业产品的认知度也得到逐步提升,由拒绝消费转变为尝试消费,直营店的配送生意开展得如火如荼。

  接连三个月,N企业都处于市场成功运作的兴奋状态中。

  N企业认为,目前已经产生消费者的终端"倒拉"现象,有一定份量的市场份额支撑,自家的"篱笆"扎紧了、渠道推力也见效了,报表上体现出来的直营店进销存也让企业感到满意,直营店的运转基本属于正常。可见,三个月的市场培育期已经初步预热了C市场,直营店也初步具备"造血"的功能,应该是"断奶"的时候了。

  于是,N企业决定缩减20%的渠道促销费用,适当减少空中广告拉动频次,减免直营店的进货信用额度,要求现款现货……这些举措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断奶"之后,N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下滑,销售峰点每日下挫,直营店、渠道成员怨声载道,库存压力巨大、费用居高不下、以前"挖"来的直营人员纷纷流失,个别直营店在暗地里倒卖A企业的产品,部分编外签约二批商纷纷临阵倒戈。

  调查之后N企业才发现,原来直营店进销存良好的记录实际上只是库存转移而已,终端零售点和二批商对N企业的追捧是基于利益的强大刺激,促销力度减弱以后,终端零售点和二批商纷纷要求退货的结果便是使N企业直营店库存增加,掏出资金。

  这注定是一次直营折戟之旅。谜底揭开,N企业看到了三大实景。

  初始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只是在大力度投入下的虚假繁荣,直营店风光的下面是亏损的深潭;二批商踊跃加入的背后是短时间内巨大利益的刺激;消费者在冲动之下的尝试,并没有切实转化为更有黏度的消费习惯。

  前有直营运作的偏差,后有不断的费用投入。只记得和A企业短兵相接,却忘记了培育消费者才是开拓、巩固市场的最核心要素,N企业在C市场的直营推行已回天无力。

  探寻直营"休克"原因

  直营是一种良好的渠道运作模式,但它对企业的市场基础、营销基础、管理基础、资金基础要求很高,在条件并不成熟的一个企业,贸然上马推行直营,追求短、平、快的效果,最终也只可能是短、平、快的结局。

  1.拔苗助长要不得

  N企业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既没有铺货率,也没有稳定的消费者群体,更没有自己掌控的分销渠道,推行直营实属贸然。

  第一,由于消费者对渠道接受度较低,直营人员每天面对零售终端的质疑和拒绝,积极性极易受挫,在直营系统运作后期,直营人员的频繁流动足以证明这一点。

  第二,二批商为挂靠N企业争破脑袋是因为看上N企业的前期投入力度大,有利可图。后期N企业不应该将"命运"交给无法把控的二批商。二批商看到N企业产品走量小,单靠直营"吃不饱",而以前的网络关系不用白不用,于是又偷偷代理其他品牌。一家直营店踩了"红线",其他各店纷纷效仿,直营店很快变成杂货铺。

  第三,N企业大搞渠道推动,只顾在渠道环节折腾,所有的促销方案也只针对渠道成员,却忘记了引导消费者才是根本。市场看似繁花似锦,可消费者并不买账,产品推广看似成功,却一直无法在消费者心目中生根。

  有强势的市场基础是实行直营的基础条件,市场底子一穷二白,"大跃进"只会是拔苗助长。

  2.营销基础靠不得突击

  思路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的营销团队肯定是摘不到胜利桂冠的,只有一个良性运转的营销基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市场资源。

  之前,N企业在C市场的运作较为粗放,直营体系仓促上马,营销团队是"新瓶装旧酒",原班人马一直沿用掠夺式开发市场,他们不擅长精细化、程序化管理。尽管从A企业"挖"来一批直营骨干,但是管理人员还是老业务人员,论资格、论资历,他们也不会放权让新人来替代自己。

  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没有企业理念凝聚下的直营队伍,只能是按照老套做法生搬硬套,换来的是一地"鸭毛"。

  3.拼"刺刀"极不明智

  N企业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当前最需要的是固本培元,而不是手里握着最后的一点家底去拼个"刺刀见红"。N企业的底子厚,并不代表企业在C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仅仅是一个区域市场,就将自己的家底拿去败光了。健康市场一旦变成了"残疾"市场,那么总部支援分部、"老子养活儿子"的现状还能指望持续多久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