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做投资的风险

基金致富之道 作者:宋三江


不做投资的风险:消费物价上涨风险转向资产价格膨胀风险

“安全第一、买者自负”和“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是2007年金融监管部门反复要求金融服务机构告诫投资者的风险警告,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金融服务机构的营销宣传行为,灌输了投资者理性的投资理念。在股市热、基金更热的年代,警示投资的风险确有必要,也正当其时。但是,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许多似懂非懂的人在风险投资面前裹足不前,而往往一些无谓的恐惧并没有让他们远离风险,反倒让他们不自觉地深陷风险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不投资的风险比投资的风险还要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换言之,也就是物价持续上涨的风险,有人形容这种风险为“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在当前中国,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本币升值所形成的资产价格的暴涨,换言之,也就是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对此风险我们可以描述为“滚水煮青蛙”的过程。

先说通货膨胀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物价不断上涨的影响,它会影响什么呢?它会使我们的资产不断地贬值和缩水。人类历史残酷地证明:通货膨胀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资产缩水在所难免。举例为证,美国从1900年到2000年,100年的历史,货币贬值54倍,换句话来说,1美元的购买力,100年以后只有1/54。而在中国,经过不到30年的时间,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只有原来的1/30,有人甚至说是1/50。且不论具体哪个数字更为准确,但不管是1/30还是1/50的影响都很大。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当时被称为天之骄子),一个月的工资是50多元,算是中等的工资水平,现在在大城市,如果没有1

500元以上(30倍以上),恐怕算不上中等的工资水平。看来,要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靠储蓄是不能解决的,如果不投资,资产肯定会不断缩水。

缩水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呢?我们国家在20几年的时间里,就缩水高达1/30~1/50,我们无法知道以后的二三十年会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可能性非常大),缩水的速度更快。我们那点可怜的积蓄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7年年底,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接近7%,创出10来年的历史新高,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8年要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宣布结束推行10多年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见我们将来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将更为严峻。

表2-1

20世纪各国的通货膨胀

家 年通货膨 最小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大值

胀率(%) (%) 年份(年) (%) 年份(年)

澳大利亚 4.0 -9.9 1921 24.9 1951

加拿大 3.1 -15.8 1921 15.1 1917

丹麦 4.1 -12.2 1925 27.7 1940

法国 8.0 -23.8 1921 74.0 1946

德国(除1922~ 5.2 -9.5 1932 100bn 1923

1923年)

意大利 9.2 -9.7 1931 344.4 1944

日本 7.7 -18.7 1930 317.1 1946

荷兰 3.0 -13.4 1921 18.7 1918

瑞典 3.7 -25.2 1921 35.7 1918

瑞士 2.2 -22.2 1921 25.7 1918

美国 3.2 -10.8 1921 20.4 1918

英国 4.1 -26 1921 24.9 1975

我们再来看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问题,具体就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本币相对于美元这种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升值的时候,会使这个国家的非货币资产(房地产、矿产、股票资产等)尤其是资本资产价格升值更快。考虑到大部分人并不会生活在国外,并不能享受到本币升值在国外消费或投资的好处,反倒会由于没有投资,使自己的积蓄进一步贬值,成为相对甚至绝对的穷人。自从2005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开始缓步升值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矿产和股票资产都大幅飙升了好几倍,绝大多数国人并不原始拥有这些资产,也不敢投资这些资产,其相对财富地位的下降是可想而知的。更为严峻的问题是,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还远未到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2005年的约1∶8.3升至2007年年底的约1∶7.3,只是人民币长期可预见升值的第一步,2008年后将有加速的可能,终极汇率可能在5年之后到达1∶5~1∶6甚至更高。很难想象由此引起的资产价格膨胀的洪流还会吞没多少人的积蓄。

在亚洲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由于本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票资产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股票资产在此期间最少增长100%最多的增长1

000%以上;房地产最少的是100%,最多的是800%。2006年和2007年以来,加元、澳元由于本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其股票资产价格也出现飙升的情况。所以,在人民币升值大势所趋的情形下,如果只是把货币握在手里,贬值在所难免。

由于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两个因素的长期影响,使财务缺口(养老、医疗、子女教育、更新住房等)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不做投资的终极风险。不要认为自己现在有100万元就可以储蓄养老(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自我感觉良好的万元户一样高枕无忧),如果按照前面计算的方法就不一定够养老。我们的父母辛劳一辈子,只攒下几万元,如果没有儿女,他们够养老吗?以自身为例,我在银行干了10年,当我调出银行的时候,从银行转出的养老金只有2.5万元(而且毫无增值),这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我在国家银行,但这2.5万元够我养老吗?如果我们的存量资产不断变化,即由于通货膨胀、本币升值的影响,以几十倍、上百倍的速度贬值的时候,现在即便有100万、200万(现在算是比较富的人),如果不做投资30年后够养老吗?也许到那时就像现在我们的父母一样,只有相当于几万元购买力的积蓄了,不一定够养老,甚至比上一辈还差,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看来养儿防老、储蓄养老都靠不住。

相比之下,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则比我们从容得多,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级养老体系,基本养老制度、补充养老(又称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退休计划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和税收优惠安排,而且这三级养老基金都长期投资于共同基金、产业基金、森林资产等,长期的保值增值可以确保他们从容应对不投资的风险,确保他们将来的生活质量不致下降,确保他们比我们“更敢休假、更敢跳槽、更敢负债消费”。反观国内,基本养老保险缺口巨大,企业年金只是少数高福利企业的“专利”,个人退休计划则是人们好自为之之事。由此可见,在国内三级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之前,我们需要尽早采取类似定期定额投资基金这样的替代方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