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1(6)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 作者:(加)明茨伯格


博采众长

因此,我在撰写本书时总是广集素材,包括各种典型案例、客观证据、理论观点和语录引言。不论这些素材来源于什么年代,只要看上去对我最有帮助,我便一并收下。但愿您能认同我在本章引用的老观点堪称经典。这些引言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实际上,它们宛如陈年老酒,越久越香醇。

我1973年的那本书主要是从两个基本方面描述管理工作的,即它的特征和内容。管理工作的特征包括管理的快节奏、多干扰、口头沟通和实践性,等等;而管理工作的内容,体现在管理者扮演的各种角色上(比如有名无实的领导、危机处理的高手)。两者相比,我对管理工作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更为满意。因此,本书第2章“动态管理”中有很多内容都取材于那本书。一直以来,我几乎没有发现可以推翻我那些结论的客观依据。事实上,我在第2章中还引用了大量例子来证实那些结论。

第3章是关于管理的内容,描述管理者在工作中究竟在做什么。与第2章不同的是,第3章完全冲破了那本书的禁锢。1973年的作品发表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和大多其他同类著作一样,我的书也仅罗列出各种管理角色,并没有对管理进行完整全面的描述。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致力于构思“一种管理模型”(这也是本书第3章的标题,这个标题最初发表于1994年)。该模型从三个层面描述管理活动:信息层面、人事层面与行动层面。我用该模型帮助我诠释那29天的所见所闻,同时也用它来阐明第3章中引用的材料。

最后3章是在前3章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完全紧跟时代。不过,这几章都在阐述我个人的思想而非管理本身(如果1973年我能想到这些,早就写进那本书里了。看来,我才是那个变化的人)。

第4章探讨“难以述说的管理多样化”。我曾研究过传统证据中有关民族文化、层级制度、个人风格等各种因素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变得越来越不满意,总觉得有不妥之处。这些证据无一能够充分表达我在29天里所观察到的引人入胜的多样性。因此,我回顾了那29天的观察,结果发现,没有哪个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就连个人风格这个因素也不例外。只有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揭示事情的真面目。因此,在第4章里,我描述了管理者采取的各种“方式”,比如,保持工作的连贯性、跳出中层进行管理、与外部环境联系。同时,我还阐述了在没有管理者的情况下的各种管理方式,以此对这一章做出总结。

第5章直面“无法回避的管理难题”—— 那些无法解决而管理者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肤浅综合症、联络的困惑、委派的困境。写这一章时,我很是陶醉,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也有痛快淋漓之感。

最后,不得不在最后一章中面对“有效管理”的正是我本人。很多作者都大胆自信地进入了这个领域,尤其是那些骑着“领导力白马”的人,但到最后都免不了流于平庸。而我呢,惶恐不安地做着研究,却反而从中获得了很大乐趣。在这一章,我极其严肃地思考了一个问题:管理者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并非完人,为什么他们大多能够成就大业?本章引用了已发表的有关家庭幸福的资料,来分析被管理单位的快乐与否。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甚至可以说,要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你不必十全十美,只需平平常常、头脑清楚。

在这开宗明义的一章里,我已说过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强调传统智慧—— 再加上那些沉闷乏味的“管理正确性”研究。我写本书旨在开阔我们的视野,引发我们对管理的好奇心,进而思考与探索。我不希望您看完此书做恍然大悟状,而是希望您和我一样,能够掩卷遐想,进行反思与质疑。管理者只有深思熟虑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再次重申的是,管理工作矛盾重重,神秘莫测,常令人进退维谷,而且没有解决之道。任何管理方案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我的当然也不例外)。

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吧,去体验古今管理实践的乐趣、责任和苦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