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内幕:白手起家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当我们惊叹徽商鼎盛时期那些富埒王侯、挥金如土的大商人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时,恐怕很难想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出自贫寒之家,曾经走过一条十分艰难的创业道路。

从徽州大量现存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中叶以前,徽州人大多生计艰难,甚至三餐无以为继。他们“居乡数月,不沾鱼肉”,而且习以为常。

为什么如此贫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人多地少,且山地瘠薄。元明之际,徽州本地所产的粮食只能供所需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靠外地输入。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

穷则思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走出丛山,另寻出路。

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于是徽人纷纷弃耕从贾,辗转谋食于四方。

万事开头难。对于许多出生寒微,无资无本的徽商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们发财致富的“光辉事迹”不容小觑。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歙县人江才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为求糊口,江才不得不与他的哥哥在村里替人杀猪卖肉。后来兄弟二人奔赴杭州,开了一个小铺子,出售盐米杂物。二人尽管省吃俭用,努力经营,但还是由于本小利薄,赚的钱不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江才于是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已经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

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他的四儿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江家遂由一个破落户一跃而为有钱有势的大财主。

明朝中叶,歙县人吴容让8岁丧父,家中只有薄田三四亩,祖父、祖母年事已高,唯母亲一人独任劳作,全家老幼吃不饱、穿不暖。官吏又屡屡登门索要赋税,更使他们难以支应。

为生计所迫,容让很小时就上山打柴,艰苦度日。16岁时,他便跟随亲友远去松江经营小本生意。起初,他的资本少得可怜,但经过数年的努力和积累,终于赚了一笔资金。容让致富后,便在浙江桐庐县买下了大片荒山野岭,招徕农民前往垦植,种植茶、漆、栗等经济作物,获利丰厚。最终,他成为家产巨万的富翁,其宗族子弟前去投奔者不下数十人。

明代嘉靖年间休宁人程锁家境窘困,为求生存,他听从母亲的劝告,丢开书本,从事商业。创业之初,资金严重不足,于是他就联合本族志同道合的十个人,每人拿出300缗的本钱,共同前往吴兴新市经商。当时,程氏宗族中已经发家致富的人颇多,那些富商子弟个个挥金如土,竞相奢侈。程锁与同伙盟誓,一定要艰苦创业。三九严寒,他们决不喝酒取暖;盛夏烈日,他们连草帽也舍不得买,只是躲在车子后面避开炙热。大家齐心合力、艰苦创业,后来十个人都发迹致富。

徽人经商以盐业为“龙头” 行业。经营盐业获利多,而所需的资本也多,但这也不意味着出身清寒的人就不能问津盐业。许多小本起家的徽州人,先从经营其他商品下手,逐渐积累资本,然后投资盐业,照样可以成为大盐商。

清代歙县人鲍志道是一个著名的大盐商,但其少年时却家贫如洗。他11岁就为生计所迫,远到鄱阳跟人学会计,后来辗转于金华、扬州以及湖广各地,仍未能找到出路。20岁时他又到扬州给一家盐商当伙计,由于精明能干,使该盐商家业大起。水涨船高,鲍志道的薪酬也多了起来。又由于长期助人经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己也积累了不少业盐的经验。后来他就利用自己积攒的酬金独自从事盐业生意,逐渐成为驰名遐迩的扬州巨商。志道发迹后,以资本雄厚、所持盐引多、办事干练,被推为两淮总商。

清代,歙县人鲍尚志出生时,家境相当贫困,不得不靠祖母、母亲为人缝补衣裳维持生活。家中经常是两天才做一顿饭,其窘迫的程度可想而知。

因生活所迫,鲍尚志刚满12岁便在兰溪一家当铺内当学徒,起早睡晚,受尽折磨。店主每逢初一、十五才供徒工们一餐肉食。尚志得肉,不舍得吃,而是用盐酱把肉涂裹后封存在罐子里,托人带回家中,孝敬祖母。尚志成年后,在会稽为一家盐商料理盐务,前后达十余年之久,依然积攒不多。

后来,鲍尚志向亲友贷银200两,以贱价质押了东江盐场的倪茂芝盐灶,精心管理,颇获厚利,从此开始了他的业盐生涯。其后,他的儿子直润继承了他的事业,一面经营盐灶,一面认江山口岸为引地,把盐的生产和运销结合起来,遂使利润大增,规模扩大数倍,成为大盐商。道光末年,直润以助饷有功,议叙盐课提举司提举衔,例授奉直大夫。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徽州的富商大贾往往出自贫困之家:他们有的来自农民,有的来自雇员,有的是家境贫寒仕途无望的士子,在经商以前几乎一无所有,而当其经商后却能日趋富有。不过,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在创业伊始,都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终于闯开了通往“上贾”的人生之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