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富内幕:海神三显灵的背后

话说徽商 作者:李琳琦


生意越做越顺、财富愈积愈多,有时连徽商自己都不敢置信,于是只好用“神仙显灵”来解释其中的奥秘了。

话说1506年(明正德元年),徽商程宰兄弟携带着数千金的本钱,不远万里到东北辽阳做生意。他们把南方的布匹运到辽阳,又在辽阳收购人参、松子、貂皮、东珠之类运到南方去。满以为十拿九稳,可获大利。孰料生意场上风云变幻,加上人生地疏,程氏兄弟屡屡亏本。几年下来钱没有赚到,却把本蚀个精光。

徽州风俗,外出做生意的人三年要回故乡探一次亲。家乡的妻儿亲戚和邻居对他的态度也完全取决于赚钱的多少,获利多的当然受到欢迎和尊重;获利少或折本的则要遭到众人的冷眼和讥诮。

程氏兄弟“出师不利”,自觉无颜还乡,于是流落辽阳苦度光阴。为求糊口,他们受佣于其他商人,担任掌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兄弟二人虽然郁郁不得志,却也无可奈何。

不料有一日,程氏兄弟的运气来了。原来是传说中的辽阳海神不忍心看着他们兄弟俩落难,化为美女出现,决计助他们一臂之力。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夏初,有一位四川商人贩来大批药材,其中大部分药材已出售,唯独一大堆黄檗、大黄无人问津。

药材商急于回家,算算出售的药材已赚了一大笔,也就不在乎剩下的这两味药了,一心想低价处理。

这时程氏兄弟听信海神的指点,找上门来。药材商顿时笑逐颜开,生意很快成交,程氏兄弟掏出平日做掌计积攒下来的十两银子,买下了这一大堆药材。

当药材商还在暗自庆幸扔掉了一个包袱时,辽阳疫病爆发,人们纷纷去抢购治病药材。孰料黄檗、大黄是治这疫病的两味主药,各药店都已销罄,顿时程氏兄弟手中的药材身价陡增。只见程氏兄弟的药摊前人头攒动,闻讯赶来买药的人越挤越多。原先推销不出去的一大堆药材,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事后,他们掐指一算,居然净赚了500两银子。看着手中白花花的银两,兄弟俩还以为是在做梦呢!

不久,程氏兄弟在海神的指点下又做成了一笔大买卖。

有个湖南商人贩运彩缎到辽阳,因途中运输时间长,温度高,彩缎又遭到雨淋,结果一大批彩缎发霉生斑,哪还能卖得出去。商人寄居客店,日夕涕泣。当程氏兄弟提出要买下这批货时,商人简直喜出望外。生意顺利成交,商人虽然有点心疼被“宰”了一刀,但总还算捞回不少成本。这回买彩缎的钱,正是程氏兄弟上回卖药材所赚的500两银子。

一个月后,江西爆发了宁王朱宸濠举兵叛变的事件。朝廷亟亟下达征讨圣旨。辽阳的驻兵岂敢怠慢,急忙准备戎装、旗帜。此时,军需官才发现,原来仓库中没有那么多库存的彩缎(用其制作征讨的旗帜)。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开了,市场上的缎价腾跃。四处采购的军需官正愁买不到货时,程氏兄弟拿出了那批经过加工处理的发霉彩缎,不需细看,便款到货发,这一回兄弟俩又赚了本钱的三倍。

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秋,有位苏州商人贩运三万余匹布到辽阳,生意做得还不错,没多久就售出十分之八,只剩下十分之二的白粗布。

这时苏商突然接到老母亲去世的噩讯,他急欲奔丧,哪还有心思卖剩下的布。

这时海神再次显灵,告诉程氏兄弟,商机难得,不可错过。于是程氏兄弟找苏商面议布价。苏商获利已厚,加之归心似箭,便以低价将剩下的白粗布卖给了程氏兄弟。

拿出卖彩缎而得的千两白银,程氏兄弟购得白粗布6000余匹。果然不出海神所料,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天下服丧致哀,人人要一件白衣。辽阳本地不产布,布价顿时上涨。程氏兄弟精心积存的白粗布成了紧俏货,自然又大赚了一笔。

由于辽阳海神的相助,程氏兄弟的生意是越做越顺。几年下来,兄弟二人就积攒了数万金,相当于他们曾经蚀去的本钱的十倍。

辽阳海神自然是杜撰的,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就可略知徽商的生财之道:

一是察时度变,预测行情。能不能预测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并据此来采取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策略,是关系到经商者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程氏兄弟每次能以贱价买回货物,又以高价出售,就是他们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了正确的预测,对当时的疫情、政情、军情的变化有准确率较高的判断,从而顺利完成低吸高抛。

二是逆境拼搏,敢于冒险:

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也。

在经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后,程氏兄弟并未消沉下去,相反他们总结历次失败教训,跌倒了再爬起来,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程氏兄弟三次进货都是押上了全部积蓄,一有失误,就会一文不名,但他们还是果断出手。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破釜沉舟的气度在徽商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事实上,这一神话故事折射出了徽州商人高超的商业智慧,以及拼命想扩大和积累商业资本的真实愿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