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 制造业的春天(2)

营销突围策略 作者:丁兴良


“国际环境的不景气,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被称为勒住珠江三角洲企业咽喉的四条经济绳索。

为何“珠三角”会出现冬天?

目前,美欧进口商在价格上非常敏感,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采购从紧策略。无法提价致使企业只能压减自身的利润空间,不过现实的情况却是,整个制鞋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不过3%~8%。在不能提价的前提下,再接订单便意味着亏损。

在争取提价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正在面临一张越来越紧的网。

美国是东莞最大的出口地。每年东莞有170亿美元的商品直接出口美国,130亿美元的商品通过香港转销美国。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这对主要以向欧美出口的珠江三角洲企业来说,订单减少是最近东莞出口企业遇到的普遍难题。

1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也成为一个影响因素。很多已接了订单的工厂,会忽然发现自己按照当时汇率计算出的利润,竟然被人民币升值蒸发得一干二净,甚至亏本。国内原材料价格和人力成本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趋势。从根本上说,东莞出口外销型企业遇到的核心问题是需求下降与竞争加剧的矛盾,即全球需求量大幅下滑,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同时,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制造业飞速发展,与“东莞制造”形成竞争,而“东莞制造”却因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成本大幅上升,竞争优势削弱。

2 人员成本增高

经过专业机构调查,珠江三角洲企业管理层的工薪支出现在每年增加了9 1%,白领支出增加了10 3%,蓝领工人的劳动力涨了7 6%,原材料也上涨了7 1%。综合而言,受访的公司表示,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增加了公司成本支出的5%,其他材料成本又多拿去了3%。

广东省统计局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自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来,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再加上其他因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估计会增加20%~30%,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通过技术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预期会产生较大的亏损,很多企业考虑结束在珠江三角洲的业务,将工厂迁往我国大陆地区或东南亚各国。珠江三角洲的走向,是否为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制造业中心的聚集地,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主体构成中,国内民营企业为主,其中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外资为辅的外来投资也是其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特别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毗邻香港的特别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给予的特别优惠政策,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尽管广东在短时期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但由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作加工企业云集于此,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例如,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已达极限,能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供给的紧张局面一天比一天严重。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鸿沟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的来料加工贸易业务,97 5%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广东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只占2 5%。这就造成大量的民工流集中到广东。仅从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要素来说,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已经面临艰难的生存压力。许多企业发出了“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的感叹。

是产业转移还是留守?

如果是产业转移,那么在转移的过程中要分为三大方向:

第一是向我国的中西部转移,这几乎是主流。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营成本和用工方面有明显优势,加上国家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像当年为了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一样,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第二是向粤东粤西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广东本省内其他地区转移,这也是广东各界所期望的。

第三是向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等其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也是一个选择。至于向哪里转移更合适,各个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不会千篇一律。但可以肯定的是,往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将会是主流,综合各种因素,才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是留守,这需要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思路大变身,实现就地转型。走高端、品牌、营销、设计和产业整合等高附加值之路,摒弃低档产品生产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相信这将是很大一部分企业的首选,毕竟广东还是目前最适宜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沃土。

珠江三角洲,是产业转移还是留守,该如何抉择?IMSC建议

第一,靠环境。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环境,我们应该通过市场机制创新吸引外资的投资。面对资本逐利而行的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设厂。

第二,靠硬件。中国很多地方的硬件已经比较健全。一方面,这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打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些硬件打造相互支撑的产业链。

第三,靠政策。国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现国内转移。目前,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优惠措施招徕加工制造企业,我国也需要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实现国内转移。

第四,靠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避免恶性竞争。要制订经济一体化联动政策,打破各省区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壁垒,制订实施包括金融交通、市场融合、信息共建平台、人才自由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和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这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综合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五,靠自己调整。生产成本优势并不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亚抗衡的武器,我们真正的优势是内需市场。如新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面向中、西、南亚以及俄罗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桥头堡和联结我国东中西部的节点,广西也面对着亟待进一步开发的东盟市场和广阔的大西南腹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