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做到尽量避免跟风操作,投资人要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的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巴菲特的投资观点就是: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
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长期行业中占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赢利记录的企业。
在1969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他却在股市猛涨的时间与之保持了距离,等到20世纪70年代,股市动荡,巴菲特才开始出击,并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利、迪斯尼等众多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巴菲特的很多投资策略都体现了他不从众的心理,“羊群效应”丝毫没有影响他。
第三节疯狂的集体游戏:狂热效应
狂热效应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一种令人亢奋不已的大众投入状态,也是一种几乎是狂热而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狂热效应及其表现
早在1852年,有一位叫麦琪(Charles Mackey)的作者出版了一本描述市场经济中投机行为和其他脱离理智行为的书,名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觉和群众性疯狂》,记载了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等历史事件中的金融欺诈和群体的癫狂行为。
1594年,荷兰著名的植物学家沙尔·戴列克留北出于好奇,从土耳其带回几个郁金香球茎在莱顿大学的药材种植园里种植。随后,盛开的郁金香引起轰动,引来了众多爱慕者的求购,但戴列克留北只愿意将这种花用做研究,拒绝出售,最后便有人把他的郁金香偷走,并在荷兰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商业性栽培,以至于引起席卷全国的狂潮。到了1634年,几乎所有荷兰上层人士都在收藏郁金香。很快,中产阶级也染上了郁金香热,为了得到郁金香,他们不惜支付天价,就连那些财产有限的商人、店主也为获得这种奇异的花卉而竞相展开争夺。随着一些业余炒家入市,郁金香价格被炒上了天。在1637年,一个鳞茎可卖到一万荷兰盾,而当时一万荷兰盾足以买下首都阿姆斯特丹运河旁的一栋私人住宅。一时间,荷兰各阶层人士都将其财产变现,将资金投入到买卖郁金香的交易之中。这种歇斯底里的狂热甚至感染了其他一些国家,境外资金纷纷从世界各地涌入荷兰。荷兰一时间俨然成为希腊传说中掌管财富的天神哈迪斯的官邸。
郁金香的狂潮完全是因为人们对“异种”郁金香的狂热喜爱、盲目追逐所引发,自然也随着人们对这种狂热的降温而陷入低潮。自1637年起,郁金香的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跌,人们竞相抛售,为此而破产的数不胜数,上至王公巨贾,下至贩夫走卒,投身于这场狂潮者莫不是全军覆没。这场投机狂潮的惨烈情况不难想象,以致政府都无法解决郁金香狂潮带来的后果,荷兰的经济也因此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过了很多年才重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