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百姓:咱幸福吗(5)

中国这些事儿 作者:22度观察栏目组


嘉宾刘国恩:现在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三个不同的医疗保险计划,一个是为城镇职工提供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这是一个强制性的以雇主为单位的保险计划。第二个是新兴农村合作医疗,这是为广大农民兄弟提供的保障计划。第三个是2007年刚刚通过试点,在逐步推广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三个保险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机构和部门推出的,它们在筹资的机制上、筹资的力度、补偿水平方面完全不一样。

从理论上,每个公民都可以加入这个医疗保险,可是事实上有两个问题存在,一个是不是所有人都进入到保障计划里。第二个,有保险不意味着能够享受到保险。比如我们没有解决异地就医、异地结算。一个在成都的农民在北京打工,虽然名义上很有保障,可是在北京生了病又要回到成都结算,北京不能结算,这个医疗保险就等于零,有其名无其实。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解决三个保险的衔接问题。那如何衔接?如何能够做到异地就医、异地结算?这是我们下面几年要探索的很重要的工作。

方案里这么规定,作为一个在异地工作的公民,假设我来自于农村,可以参加户口所在地的新农合,也可以加入所在工作城市的城镇居民疾病的保险。目前新的医改方案里说得非常清楚。问题在于,如果我选择了我所在地的新农合,在异地就医、异地结算就变成了目前的一个问题,结算过程中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技术问题。在管理上,在我们的运行机制上,应该难度要小一些。我们能不能用一卡通,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其在异地的医院里能够根据他所在医疗保险机构的要求,给他做应该获得的补偿。现在信息不畅,这边结算完了,那边不认账,这个钱收不回来了,这是一个三险衔接的问题。

今天的医改可能是对过去十几年来医改的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意味着这个医改方案一出台,过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是中国医改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医改。医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

13亿!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虽然同样的拥挤可能出现在东京、纽约、伦敦、孟买,甚至更多国家的一些城市,但是在国土面积前50位的国家当中,没有一个会像中国这样,在如此广袤的疆土上,大面积地出现类似的拥挤。也不曾有过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始终如一地密集着。

为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的计划生育思想,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马寅初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当时正逢“二战”结束,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新中国迎来了第一轮生育高峰,但由于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直到197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在这期间,马寅初也经历了被批判到被追捧的巨大命运起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实行新人口理论思想,“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是那时家喻户晓的计生口号。直到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喊着“只生一个好”“创建三口之家”口号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而这也是后来“80后”这一特殊称谓的由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