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赌钱"与"赌命"(2)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 作者:何之


“巴迷”的意见

我知道,我这么说会冒犯如今越来越多的“巴迷”。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以强烈的语气,批判对“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持怀疑态度”的观点的。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记得巴菲特说过:对《证券分析》这本书,未看完12遍,不会买任何股票。这显示了巴菲特对投资大师的严肃与崇敬,也显示了他本人的谦逊与聪明。在我们的反巴人群中,有几个已深入了解巴式投资方法?读1-2遍的有,读12遍的肯定没有。否则不会对巴式理念反覆出现概念上的混淆,也不会出现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的糟糕逻辑”。

这段话说得很激动,“愤青”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我估计照他的逻辑,我也在“反巴人群”之列。我不“反巴”,我对他佩服都来不及,反什么呀?我也不“怀疑”他的投资思想(他为自己赚了那么多的钱,谁能怀疑什么?),只是认为那思想不适合于中国股市的现实情况(再退一步,现在不适合,没准过几年就适合了,但愿吧)。

我不喜欢谈论阅读某本经典的次数。那既不是读懂没有的衡量标准,更不是足以傲人的资本。有的人把几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读了十多遍,也没见他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发现很多人只学会两种看人看物的方式,一是仰视,一好百好,恨不能奉若神明;二是俯视,自忖得了真传、高人一等,任何不同意见都看不入眼——他们在无话可说而又想继续保持傲慢姿态的时候,一般都会讽刺对方“根本就没有读懂”某一本经典。

其实,最重要的是平视,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是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想当初王明就指责中国的革命者“看过《资本论》”的次数不够多,但最后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恰恰不是他。我很不主张把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读,读到每个字句都被充分诠释过了(譬如《红楼梦》),那样很容易痴迷进去,然后走火入魔(当然,我承认偶尔也有把一本书反复读的情况,譬如汉语词典,主要是想多认几个字)。

我以前对技术分析有过一些批评,也反对“西方技术分析不适用于中国股市”的说法(意思是说技术分析一旦发生偏差,本身是没错的,仅仅是不适用于中国股市——我认为这是掩盖技术分析自身缺陷的一种托词)。但是这一次,我相信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是正确的,错的只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和市场环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