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赌钱"与"赌命"(6)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 作者:何之


选择什么企业?

也许你会问,巴菲特不是生下来就有那么多的钱,他的钱也是自己一点一点挣来的。当他还不能去撤换上市公司总经理、不能对公司经营管理施加影响的时候,他不也是采取“价值投资”吗?不也成功了吗?

问得好!没错,巴菲特早期购买了伯克希尔、可口可乐等等公司的股票,这些公司长年保持优异的业绩和稳定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股市里有没有那样的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

我当然知道人参、燕窝、冬虫夏草这类东西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很可惜我们手头上没有!这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一边吃着稀饭馒头、快餐盒饭,一边谈论那些东西有多好的营养吧?

中国股市有没有可以像巴菲特那样长期持有的上市公司?我不做一概而论的回答——显然,我不能说“一个都没有”,那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任何事情,只要绝对化,总是错的,总会给那些喜欢在字眼上纠缠不清的人留下话柄。你看这样说好不好:

境外发达市场在“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适合生长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参天大树”,而中国股市则不适合——尽管前者也难免长出“歪瓜劣枣”,后者也难免存在生命力顽强的“红柳”、“仙人掌”什么的。

来看看巴菲特选择企业的标准。姑且不说复杂的财务分析,巴菲特选择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个要素上:企业的业务是否简明易懂、企业经营历史是否始终如一、企业是否具有长期令人满意的前景。

对照一下,国内上市公司还有多少家的业务是“简明易懂”、“历史始终如一”、或“具有长期令人满意的前景”?

我记得前几年熊市的时候,一些“爱护”股市的学者在不得不承认中国股市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说应该在牛市(而不是在熊市)当中解决问题、要在发展中化解矛盾、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而当牛市来临之后(譬如2006年的“超级大牛市”)呢?以前说过的问题还有没有呢?以前被大家公认的中国上市公司“决策的独断专行和无制约”、“盲目的扩张和多元化”、“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这几个通病,还存在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监督者虚位”、“管理者激励”这些问题是不是已经不治而愈?当股市看上去欣欣向荣的时候,学者们忙着去憧憬股市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去了,没有人会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好像中国股市从不曾有过瑕疵、闹过疾患一样!谁会在股市“形势大好”的时候去说它的“坏话”?这不明摆着找骂吗?因此,那些主张“在牛市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看似稳健,其实是把问题推给将来、以至于越积累越严重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回想一下,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究竟有过哪些真正触及上市公司弊端的实质性的变革?(当然,这并不是说监管层“无所作为”,他们有基本的市场制度或交易规则要建立,有时要忙着“救市”,有时又忙着“救火”,而且,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上市公司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出在股市上,管理股市的人除了建立监管制度、履行监管责任之外,又能有什么办法?)股市在这十几年间,也曾有过多次规模不等的牛市的,但那些问题却一直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指望上市公司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具有“长期令人满意的前景”?从技术上讲,这些情况应该不符合巴菲特的选股标准吧?既然没有巴菲特要求的前提条件,又何必去照搬他的投资思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