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走香江

荣氏真相 作者:尹锋


1978年2月,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荣毅仁当选为副主席。随着父亲政治境遇的好转,荣智健对自己的处境也有了新的想法。当时荣智健已经在北京电子研究所工作多年,虽然工作能够应付,但是他感觉到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季节对自己来说,已经过去了,要在这上面做出一番成绩似乎已不可能。

1978年6月,荣智健毅然决定独自南下香港,开始新的事业征途。这时候,荣智健已37岁,并且已结婚成家,既为人子也为人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艰难的。

荣智健后来对人说:“那是我个人的决定,当时内地的政治比较开放,让人民出外探亲。我两个堂弟荣智鑫、荣智谦在香港经营电子生意,就决定出来闯一闯。”

荣智鑫是荣智健大伯荣伟仁的儿子,荣伟仁英年早逝,当时荣智鑫年仅6岁。1948年,15岁的荣智鑫来到香港,进入华仁中学读书。在香港的学习生活费用主要依靠荣氏家族在九龙纱厂的一些股份。不久,他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就业于美国电话公司,一共工作了三年。

1960年,荣智鑫不满足于做一个高级打工族,于是,他决定回香港投资办厂。随后,他寻找到三位合作伙伴,每人出资50万港元,与三位朋友共同合资成立了美联烟草公司,独家代理美国健牌香烟在香港的业务,并进口销售美国“总督”牌香烟。很快,他的公司就成为香港最有实力的美国烟草经销商。

经过近10年的经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盈利非常可观。1970年,美国一家公司高价收购了荣智鑫等人经营的美联烟草公司。因出售该公司,荣智鑫从中赚取了一亿多港元。

1975年,荣智鑫投资200万港元,成立荣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脑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几年后,又以100万美元的资本收购了一家美国电子公司,从此,荣智鑫成了荣文科技董事长,成为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实业家之一。

荣智健在荣智鑫家住下后,他的另一个堂弟荣智谦也来看望他。三兄弟坐在一起,荣智谦问荣智健:“你在内地耽误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先到美国或英国去深造一下,学成之后再来香港创业?”

“白驹过隙,我已经37岁了,子曰:’三十而立‘,而我而立之年早过,再读书来创业,人就老了。”荣智健对堂弟说。

“是啊,得到一张文凭,虽满腹经纶,也不一定有所成就。在美国和加拿大,八九成的创业人士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荣智鑫说,“智健弟,读书是来不及了,不如做点生意。”

荣智谦一听此言,欣喜地说:“既然你有意从商,那咱们兄弟几个一起干。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何况咱们正是干事业的时候。”

荣智鑫也赞同说:“智健弟虽然初来乍到,对香港也不熟悉,但老祖宗都是将本求利的高手。我们兄弟几个联手来干,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荣氏三兄弟决定采取按投资筹足股份的方式,一起投资办厂。此时,荣智谦和荣智鑫在港多年,筹足股份没有问题。然而,荣智健只身前往香港,手上只有父母给的5000美元,从哪里获得资本呢?荣智健连夜给父亲写信求援。

荣氏企业1949年前在香港还留有一些资产,主要是当初在香港开办纺织厂时的股份。在九龙纱厂、南阳纱厂,荣毅仁都占有一定的股份,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动用过这些股息和分红。于是,他回信给荣智健,并附上自己的亲笔信一封,叫儿子和几个厂的董事会接洽。

荣智健拿着父亲的亲笔信,依次到各厂进行结算。结果,各厂把股息和分红结算出来以后,还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于是,荣智健决定把所有的股息和分红都拿出来,作为自己在香港立足的资本。

其时,香港的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年递增率为23%,而整个香港的制造业总产值的递增率为16%。根据香港政府1978年对香港工业生产的调查,电子行业占整个工业部门总产值增值的12%。电子工业在香港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势头的新兴行业之一。

荣智健是学机电的,荣智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在美国电话公司做过工程师,于是,荣氏兄弟决定开办一个电子厂。

1978年12月,三兄弟各筹集100万港元,各占1/3股份,正式在新界大埔合伙开办了一家电子厂,取名“爱卡”,英文名为ELCAP。就这样,荣智健和众兄弟合作,在香港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荣智健虽无多少经商经验,但是有两位堂弟支持,三个人各司其职,遇事一起商量,公司起步十分顺利。开始,爱卡电子厂主要生产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尽管这些产品都是些小儿科,但是,当时大陆电子工业发展缓慢,市场上很少有这些日用电子产品。荣智健曾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非常了解大陆市场,所以爱卡厂把主要的市场放在了大陆。当时内地刚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大的消费者以前从没见过这类价廉物美的电子日用品。这些电子器件和原件,尤其是那些电子日用品,如电子钟、电子表、收音机等马上就成了畅销货,销售十分火爆。

但是,这些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利润和潜力并不大。爱卡厂虽有所赢利,但也只限于大陆市场。兄弟三个经过分析,一致认为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低端产品势必丧失其市场地位,于是,决定转变产品方向。

荣氏三兄弟很有前瞻眼光,他们没有被大陆火爆的销售势头冲昏头脑,他们要把自己的产品销遍香港乃至全世界。

经过一番考察,荣氏兄弟选择了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储器。这一时期,香港电视和电脑业方兴未艾,荣氏兄弟果断的战略转型无疑是成功的决策。但是,荣氏兄弟转产并不是简单地一转了之,此时他们仍保留了传统电子产品的生产。然而对于公司转产后的生产和经营,他们思考得很多,为此,兄弟几个经常召集股东们开会商量未来的发展。

一天,几兄弟在一起商量公司发展情况时,荣智鑫说:“我们这次转向,要转就转彻底些。香港的电子工业是面向出口的,总产量85%以上供出口外销,我们的生产也应立足于外销出口,这样市场才能打开,只在香港市场打拼,前景不大。因此,爱卡长期的定位应该是外销和出口。”

对此,荣智健和荣智谦表示赞同,荣智谦说:“在经营上,我们也要适应国际化通行做法。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生产符合技术规格便可以决定生产数量,我们离不开买家,在坚持自家特色的同时,要完全按定单生产,产品基本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也要由买家和母公司确定,盲目生产就会造成浪费。”

“过去所有用于计算器和家用电子产品上的集成电路块,我们不是从国外直接进口,就是从日本或美国生产商在香港的分公司购进,购买原料的成本大约为产品总成本的70%左右。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厂里应再投资兴建一条生产集成电路的生产线,以减少对外国和买家进口电子元件的依赖性。”

会议一结束,三个主意马上付诸实施。不久,爱卡的产品就开始远销美国。由于信誉好,产品质量好,在美国拿回的定单,一天比一天多,生产比上年翻了一番,经营前景十分喜人。爱卡厂在香港电子行业中渐渐脱颖而出。

为了扩大规模,荣智健提出了不分红的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却没有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只有荣氏几兄弟支持这一方案,同意将自己所得分红继续投入生产。随后,荣智健向爱卡追加总资本1/3的投资,使他个人的资本投入占整个爱卡资本的2/3。荣智健此举将爱卡电子厂的主要股权集中在了自己手里。从此,荣智健也从爱卡的打工仔地位变成爱卡的总经理,并借此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荣智健坐上总经理位置后,即对爱卡生产的产品种类进行了一次较大调整,将无线电收音机和其他一些技术含量低、不具竞争实力的电子产品产量大幅度缩减,公司的经营方向转为以生产电脑配件为主,集中力量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储器,并兼顾各种电脑芯片和平面板。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电脑的普及率逐步上升,尤其是微型电脑,已开始进入中等家庭。当时,香港装配生产中型电脑、迷你小型电脑的工厂只有两家,生产微型电脑的有十多家,而香港所需的计算机元件和数据处理设备主要还是依靠美国供应,其他电子元件和最终产品则主要从日本进口。当时爱卡生产的电脑配件就技术而言,主要还是依赖外国输入,爱卡自身还不具备研发新技术的能力,但它与美国、日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爱卡厂生产的电脑配件从集成电路板拓展到电脑记忆系统,包括磁芯和平面板等配件,以供应各种大型、小型、微型电脑的生产使用。荣智健此次产品结构调整,马上适应了市场的需要,爱卡公司的发展一日千里,各地订单像纸片般飞来。

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爱卡从一家小小的电子厂,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专业厂商,大批量生产电子元器件和电脑配件,在香港电脑行业风起云涌的这股巨大的洪流之中,分外耀眼夺目。爱卡公司不仅在香港,就是在欧美一些同类企业中也小有名气。

在这段时间里,荣智健天天跑市场,跑车间,搞调研,思考公司经营之道,全身心地投入爱卡。他每天早出晚归,以厂为家。爱卡的成功,与其说他运气好,倒不如说他付出的比别人多。爱卡的成功使荣智健获得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喜悦。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渐渐的,荣智健发现香港的电子产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制约因素,潜在的困境时隐时现。

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相关的电脑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另外,高地价和高工资,加上通货膨胀,使香港的电子加工产业不具备成本优势。荣智健感觉到香港电子产业发展的潜在危机,马上开始筹划另一个新的发展计划--出售爱卡,套现离场。

荣智健的想法得到了荣智鑫和荣智谦的支持。爱卡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个300万港元的小厂一跃成为香港电子行业中初具规模的厂家,它的成功,被国外不少同行看好。荣氏兄弟要出售爱卡的消息一传出,香港厂商闻风而至,欧美一些厂家也千里迢迢赶来,参与竞购爱卡股权。

1982年,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美国的Fitelec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爱卡电子工厂。在爱卡电子工厂中,荣智健占有60%的股份,因此,在这次出售中,他个人获得720万美元。按照当时美元对港元的汇率折算,荣智健一举收获了5600多万港元。这一收益比他当年100万港元投资的56倍还多。

此时,距离荣智健离家南下整整四年。短短四年的时间,荣智健从当初怀揣5000美元的穷小子一跃而成为一名拥有千万资财的大富翁。

就在荣智健沉浸在小试牛刀的快乐中时,荣毅仁带领的中信集团也乘风破浪,将业务扩展到了全世界--1980年5月4日,中信香港分公司成立;1982年3月27日,法国巴黎代表处成立。至1982年,中信集团已同世界上54家外国银行、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并同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些有代表性的银行签订了不同期限的贷款和透支协议,而且还开展了存款业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