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子聚首

荣氏真相 作者:尹锋


在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前夕,荣毅仁带领的中信集团开始将目光投向香港,中信香港也随即诞生。在当时,中资企业在香港所肩负的使命是经济战争,核心任务是维护香港稳定。

1984年,荣毅仁同有丰富外交经验的中信党组书记熊向晖商量,希望他能亲赴香港主持香港中信总经理米国钧的到任酒会,以示隆重。

米国钧是辽宁盖县人。1940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处长、中共天津市委副部长、国家科委副局长、驻奥地利商务代表、驻日本大使馆参赞、驻斐济大使、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衔)。香港中信成立时,荣毅仁将其派往香港主持大局。

熊向晖说,那要选择一个“好时机”,中信的两位领导人将米国钧的就任时间定在1984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前后。

这个时机选得果然好。从此次访港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出,从熊向晖一行抵达香港到离开,香港工商界的头面人物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安子介、李国宝、利国伟、唐翔千、查济民、郭鹤年、罗康瑞等悉数出面,轮流宴请,英资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Sanberg)则在赛马场包厢宴请熊向晖,并请他看赛马。在前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不少宴请不得不安排成“请吃早茶”。这在香港工商界是少有的。

1984年10月11日下午,熊向晖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的身份,在香港中区文华酒店为中信香港分公司新任总经理举行酒会。据当时香港报纸报道,五百多位中外各界人士参加了这次酒会,港府财政司彭励志、政治顾问麦若彬也亲自到场祝贺,场面热闹。

熊向晖在致词中指出,中英两国政府已经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决定扩展在香港的业务,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四化建设、振兴中华服务,并为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做些有益的事情。

1985年5月14日,香港中信公司在香港华润大厦正式挂牌营业,米国钧出任总经理,熊向晖、王军、雷平一、庄寿昌等为董事。

中信进驻香港后,荣智健和米国钧、王军等人的私人交往逐渐频繁起来。

1985年初,随着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各界对未来充满信心,楼市也开始从低迷中恢复起来。新年一开始,香港房地产市场涨势惊人,不仅买卖活跃,而且楼价也不断上升,有些楼价的涨幅非常可观,甚至达到八成。

当时,市区内较新的住宅楼宇售价,小型单位一般为每平方米600~700港元,个别的高达800港元,比1984年上涨了10%~20%;中大型住宅单位每平方米约为700~900港元,个别上升至1000多港元。

但是香港楼市的火爆并没有给荣智健带来实际好处。他所持有的物业以商业物业为主,但市场上比较好卖的是普通住宅,商业楼宇的售价、租金涨幅并不大。中环地区写字楼的售价每平方米约1000~2300港元,上环区约为530~1000港元,湾仔区约540~820港元,尖沙咀约500~1000港元,写字楼每平米的月租为5~20港元,湾仔区为4~13港元。

到当年9月,香港楼市开始由年初的火爆转入平淡,尤其是在11月和12月,一些物业推出的拍卖,几乎无人问津,楼花和现货楼盘又开始陷入低迷。荣智健在楼市中起起伏伏,虽然没有在楼市“牛市”中获得好的收益,但还算保住了老本。

炒房毕竟不是长期的生意,荣智健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事业。而在这个时候,香港中信正陷入发展的低谷,正需要熟悉香港商业环境的自己人掌舵。在中信集团众人的劝说下,荣毅仁终于同意让荣智健进驻香港中信工作。

其实,在进入香港中信之前,荣智健早就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向父亲建言发展大计。他提议香港中信投资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当时港府正在规划中的东区海底隧道建设。

荣智健的理由是:香港地方狭小,车多、人多,道路拥塞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交通拥挤难题,港府除了在地面修建道路外,还往地下发展,兴修海底隧道是其方略之一。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后,港府决定在维多利亚港东部水下开凿第二条海底隧道,即东区海底隧道。这条隧道是香港第一条公路、铁路两用海底隧道,南起港岛区鲱鱼涌,北至九龙区观塘蓝田茶果岭,全长2.2公里,是双向四车道隧道,建成后将成为香港运输网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香港中信投标东区隧道,将可以介入到香港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此切入香港经济的大环境。荣智健的提议得到了香港中信的认可,最终,香港中信采纳了荣智健的提议,以3.7亿港元竞得东区隧道10%的股份。这一投资计划的成功,为荣智健后来入主香港中信奠定了基础。

1986年,45岁的荣智健正式加盟香港中信公司。随后,香港中信公司进行了改组,原来的香港中信公司更名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军任公司董事长。次年2月,中信香港再度改组,米国钧出任董事长,荣智健仍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后来,荣智健回忆起当初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千:“我知道,我之所以能成为中信香港的主事人,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运作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必然结果,是邓小平敢闯敢冒经济战略风险的结果。是的,如果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也许很难有机会成为中信香港的主人。但是,如果我仅仅只是荣毅仁的儿子,而没有经商办企业的才干和本领,我也不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登上这个举足轻重的显赫之位。我绝不辜负邓公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也不会给父亲丢脸失面。我会用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一个成功的佐证,为世界经营管理宝库增添一段’上阵父子兵‘的商界佳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