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机会无处不在,但风险也如影随形。只有控制住风险,才能把握住机会。要时刻铭记,事先永远比事后重要,预防永远比补救有效。有戒心:体现在不但要勤于算账,更要精于算账;销售充满诱惑,要持满戒盈,更要知足以自戒。
管好你的客户
客户关系不能被个人情感之间的信任关系所左右,更不能用过去的标尺来衡量。对新客户我们要学会甄选,对有过合作的老客户也要保持清醒,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放松警惕,甚至违规操作。
市场处处是雷区,时时有暗礁。销售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从事销售必须要有如履薄冰的戒心。失意往往产生在得意之时,错误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从事销售,千万不能让不良客户成为我们沉重的“十字架”。如果背负这样的“十字架”。我们的销售征程将会十分艰难。
一个不良客户,你发现得越早,准备得越充分,对你的伤害程度就越小。人最容易犯经验主义和习惯主义错误。昨天不代表今天,今天也不代表明天,风险随时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甚至加剧。信用危机多为情非得已,更多时候是迫于形势的压力。因此,客户关系不能被个人情感之间的信任关系所左右,更不能用过去的标尺来衡量。对新客户我们要学会甄选,对有过合作的老客户也要保持清醒,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放松警惕,甚至违规操作。只要低价、不重质量、不讲诚信、拖欠货款、不断退货、不断索取……当遇到这样的客户时,最好尽快把他们从你的客户数据库里清除出去。销售人员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意识,要对客户信用进行妥善管理。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当今商业社会,信用关系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和交易活动中。客户信用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重要经营风险,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不重视客户信用管理,回避踏实、细致的工作,即便碰到客户信用方面的种种问题,也一直采取消极的态度。在销售人员这个层面,对客户信用管理方面更是意识不够。
事实上,客户信用管理是销售工作的另一个“抓手”。如果不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系统,会带来以下问题:客户关系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已有或潜在的市场就会流失;客户信息被屏蔽,我们就无法给客户合理的授信额度,合同履行和货款管理的风险就会增加。
在不少企业中,客户信用管理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企业过于谨慎,在交易中捕风捉影、无端怀疑,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百般限制,如限制赊销和赊购、强调银货两讫、单纯激烈地进行货款追缴等,人为地设置了很多不必要的门槛,增加了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难度,使他们丧失了一大批交易机会和市场机会;有些企业在交易中吃了苦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把责任归咎为自己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不善,却总是谴责和埋怨客户的信用问题,以致后来宁可放弃交易;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客户信用管理工作不重视、不到位,导致企业在业务中轻信盲从,蒙受重大损失,客户不履行合同,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大量的呆账、坏账损失,贸易和金融欺诈层出不穷……实际上,如果企业自身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这些情况应该都会有所改善。这三种情况,都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丧失主动性的体现。企业只有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客观地掌握客户资料信息,科学分析和管理客户信用,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从而充分利用客户信用资源,降低经营风险。
此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起来,由于体制的问题也会造成企业信用问题,企业和销售人员要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适当规避。
销售人员的“出”与“入”
销售的成功,源于大胆地“付出”,即有大投资才会有大回报,这是销售人员必须要有的“大气”;但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也要时刻细致入微、谨小慎微,杜绝无谓的“付出”。这样,才能使“付出”和“收入”成正比。
销售人员的“出”与“入”,即财务上常说的付出与收入的关系。
为什么有些销售人员“只赚指数(销售额)不赚钱”?归根结底,源于不精于算账,没有做好“出”与“入”的加减法。
说到付出,很多销售人员认为都是订单签订之前的事,只要拿下了订单,就该等着收获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合同履行过程中和售中、售后服务的跟进工作十分重要,会出现许多突然变故,往往正是由于我们的“不作为”,产生了意外风险,导致损失惨重。
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这不仅仅意味着要倾听上帝,对上帝热情微笑,同时还意味着时时刻刻都不能忘了上帝最需要的是什么。
合同只是落在纸上的约束性条款,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往往还会有很多复杂的关系需要处理。如果销售人员在签单完成之后便自以为高枕无忧,不能及时发现客户的困惑并向企业寻求支持,不能将企业的服务及时引进,就很可能会出现纠纷,导致客情关系恶化。本来应该有很好的收益,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之前付出的大量心血付诸东流,收益大大缩水甚至完全落空,“煮熟的鸭子飞了”。
还有一部分销售人员只管发货,不管催款。有的销售人员一年下来在外货款利息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这样的付出甚是惨痛。如果销售人员平时能建立自己的往来单位台账,经常与本单位财务及对方单位核对,就能及时催款,少扣冤枉钱,同时也为公司节约了人力和财力成本。在平时对账时发现,有的货款时间长了,原单位已不存在或已被收购,货款变成死账;有时对方根本就没有收到货款发票,长时间无法入账,现在再开发票必须重复缴纳税金。这些死账、呆账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销售人员,有的销售人员赚了几年的业务费最后却因一笔清不回来的货款赔得一无所有。
销售的成功,源于大胆地“付出”,即有大投资才会有大回报,这是销售人员必须要有的“大气”;但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也要时刻细致入微、谨小慎微,杜绝无谓的“付出”。这样,才能使“付出”和“收入”成正比。
销售中的风险控制
有些销售人员做大订单可以,回款却不力,面子上好看,实质上没有多大收益。原因是他们误认为风险控制会影响客情关系和后续订单。其实,恰恰相反,对大客户的风险控制不但不会影响客情关系,反倒会使大客户因供应商的职业化、谨慎性、诚信度而产生尊敬,最后变成企业的忠诚客户。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两组数据:
1.客户拖欠货款的时间与回款成功率成反比,见表5-1。表5-1货款拖欠时间与回款成功率对应表拖欠时间(月)123691224成功率(%)93857357422513
2.如果银行的借款成本是8%,企业的净利润能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的货款拖欠月数,见表5-2。表5-2净利润与货款拖欠时间对应表净利润(%)246810拖欠时间(月)3691215
表5-1和表5-2从企业风险和企业利润的角度说明了拖欠货款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我们再从既成事实的角度分析,如果已经形成100万元的呆滞货款,按照5%的净利润计算,要用2 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来弥补。
遗憾的是,很多销售人员并不能算好这几笔账。在风险控制上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1.急于促成销售
一些销售人员面对指标压力,不顾一切地拿订单,不假思索、不加甄别地接受所有可能的订单。
2.风险控制会影响客情关系
做销售其实主要是围绕两个字:“卖”和“买”。一是你卖产品,二是客户买产品,联系卖和买的纽带是钱,也即货款。在货款结构中,有些大笔货款是大客户留下的。为什么会这样?有些销售人员做大订单可以,回款却不力,面子上好看,实质上没有多大收益。原因是他们误认为风险控制会影响客情关系和后续订单。其实,恰恰相反,对大客户的风险控制不但不会影响客情关系,反倒会使大客户因供应商的职业化、谨慎性、诚信度而产生尊敬,最后变成企业的忠诚客户。这称为“正直力”,是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勇敢坚持。正如我们钦佩拥有坚定思想和行为的合作伙伴一样,他们其实也同样喜欢和尊重我们这样的行为。
风险控制不力就很容易形成遗留货款,需要反复催款。在催款过程中,许多销售人员又存在以下“慈”、“昏”、“懦”的致命弱点:
(1)慈。面对客户的“困难”,正是由于一次的盲目仁慈,才使客户有了找第二次借口的理由;有了第二次,当然还会有第三次。如此这般反复退让,一再降低底线,时间长了,客户就会看扁你,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糊弄的人,即使有了资金,也有一种惯性滞付的心理,因此,货款风险就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2)昏。首先是对货款账目、结构和还款时间心中无数;其次是没有催款计划以及应对方法和措施。
(3)懦。懦即软弱。在多次催要货款无果的情况下,最终不得不与客户撕破脸皮。在与不良客户较量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你强我弱、我弱你强”的博弈。因此,与客户谈判要强势,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要有最后通牒(包括律师函),使客户有紧迫感。
做销售永远只有两个“硬道理”:第一是卖产品、卖服务、卖方案;第二是卖上价。没有成交,就不是销售;没有利润,更不是成功的销售。
从“逐利”到“逐名”
销售人员必须学会实现从“逐利”到“逐名”的转变,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当激情消退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更不是让堕落和漫无目的取代了曾经的上进心、进取心。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销售这个职业原本是不存在的。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销售从业者仍然存有偏见,认为做销售就是投机倒把、钻营逐利、坑蒙拐骗,因而销售人员的名声似乎并不好听,这与禁锢了几十年的国人的思想不无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市场也在不断地开放、繁荣,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到今天,销售已成为人们热捧的职业,许多人因为从事销售而改变了贫困的命运,实现了“富人梦”,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销售使他们扬名立万、名利双收。那么,销售人员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名和利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错,销售就是为“利”而去。因此,销售人员必须时刻保持积极的逐利心态,将“利”当做一种目标、一种动力、一种催化剂,这样才能永葆战斗的激情、享受逐利的快乐。一名成功销售人员最起码的目标应该是:有佳居、有好车,使家庭过上优越的生活,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勤奋的工作获得“利”来实现。
“利”所包含的东西很多,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金钱,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到但却可以清清楚楚感受到的权力。金钱对于人生重不重要?当然重要。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究竟应该从哪里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销售人员必须保持一种健康的逐利心态。个人的利、公司的利和客户的利三者必须统一,切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公司或客户的利益,危害社会的利益,取“小利”而失“大利”,见利而忘义。每个人固然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和谋生方式的权力,但是一定要记住,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利”即“利”,“大利”即“名”。名,指的就是一名销售人员的口碑、名声和声誉。在当今这个百舸争流的商业社会,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长久地维持生命力,就必须打造积极、正面的品牌形象,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对于个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你的客户对你有什么评价,你的同行对你有什么评价,你的团队对你有什么评价……这些都决定了我们销售之路的长度和宽度。一名在业内具有良好职业口碑的销售人员,他的职业道路必然越走越宽,人脉越积累越丰富,而不注重个人声誉、不讲素质的销售人员,迟早会露馅,最终必将被市场所唾弃。
对“名”的追求,也是销售人员职业水平上升到一定层次之后应有的境界。我们从事销售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整日为了钱而奔波,为了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殚精竭虑,而是要让自己活得更有目标、活得更加充实。一名销售人员如果仅仅只是为了钱而工作,那么,当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内心势必会被巨大的空虚和茫然所占据,进而产生惶恐或厌世的心理。因此,销售人员必须学会实现从“逐利”到“逐名”的转变,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当激情消退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更不是让堕落和漫无目的取代了曾经的上进心、进取心。
【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旅行的人在路上饿得几乎昏倒了,恰好一位渔夫从此路过,看到此景,就把手中的鱼竿和一篓刚钓来的活鱼给他们留下了。这两个人在共同烤炙了两条鱼、吃饱后分开了,一个人选择了那一篓子鱼,另一个人挑选了鱼竿。
走了几个小时后,提着鱼篓的人又用篝火烤起了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很快,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之后,他又继续往前走了起来。可是,等饿意再次袭来的时候,他身边什么都没有了。几天后,他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
挑选鱼竿的人则提着鱼竿一步步走向大海,可是当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同样得到了渔夫给的鱼竿和一篓鱼,但是,他们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共同寻找大海,考虑到鱼的数量有限,他俩决定每次只烤一条鱼。
经过艰难跋涉,他们两个终于到达了海边。此时的鱼篓里,还有几条烤熟的鱼。从此,俩人开始了以捕鱼为生的日子。
一个人只顾眼前短期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固然很好,但也要面对眼前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短暂和长远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从事销售,要平衡利益的关系,即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公司、客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要一边失重,三角形就会失去稳定性。销售人员处于客户和公司之间,对维护利益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总在算计自己的收益,而忽视公司和客户的收益,这种销售是不能长久的,也是做不大的。因而,做销售必须要学会投资,而不是投机。你拿到的是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收益,而不应该拿走属于别人的那一份收益。
在社会上有些所谓的销售精英,不管钱包有多鼓,总还是将个人的“小利”放在前面,整日为“利”所困,百计钻营,不免有点让人惋惜。分析原因,其症结就在于其个人的价值空间过于狭隘。所以说,一名真正成功的销售人员应该立足现在、立足当下,同时还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为自己定下高远的目标。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是一个深具个人魅力、被大家充分认同、具有良好口碑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不计个人得失、充分施展才华、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大价值的人,应该是一个值得信赖、诚实可靠、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你是“劳”还是“逸”
“逸”的销售理念是等待小客户来,同时花费更多精力去寻找和服务大客户。因为做好大客户的工作就是为品牌造势的最好方式,品牌的局面打开了,小客户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优势就会在你这边,这就是“逸”的更高层次,叫做以逸待劳。
提到做销售,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累。没错,销售这一行,其中的辛劳自不必说,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吃进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锤百炼……种种酸甜苦辣、人情冷暖,销售人员恐怕是体会最为丰富和深刻的。可问题是,有些人终日奔波、劳碌不止,业绩却没有增长,心力交瘁,销售成为人生的负累;有些人付出辛劳,能够不断做大、做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销售成为人生的一种享受。因此,我将销售分为“劳”的状态和“逸”的状态。
处于“劳”的状态的销售人员不怕吃苦,有匹夫之勇,只知道开疆辟土、攻城略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得一城却失一邑。在销售过程中短线投资,对什么客户都感兴趣,一味地注重开发新客户,而忽视维护和培植着眼于未来的客户关系。因此,这些销售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售前和售中阶段的工作上,而不重视售后服务,造成许多遗留问题,从而使现有的优质潜在客户白白流失。这就是“劳”的怪圈:一方面为了保持销售额,不断地努力吸收新客户;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流失有潜力的老客户。而建立新的客户关系意味着资源要重新配置、资信要重新评估、流程要重新建立,销售成本和风险无形间就会增加。
处于“逸”的状态的销售人员,他们所重视的往往是通过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务培植现有的客户关系。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有一句名言:“我相信推销活动真正的开始是在成交之后,而不是之前。”
在我们身边,凡是成功的销售人员,他们手上也许并没有太多的新客户,但是他们绝对不会缺少一两个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老客户。他们将这些客户当做金矿,视为十年、二十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培植一个大客户并不是一件易事,同样要付出很多,但我们相信这样的付出却是一劳永逸的。“逸”的销售理念是等待小客户来,同时花费更多精力去寻找和服务大客户。因为做好大客户的工作就是为品牌造势的最好方式,品牌的局面打开了,小客户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优势就会在你这边,这就是“逸”的更高层次,叫做以逸待劳。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销售高手总是那么轻松,每天的工作就是利用电话联系联系就完成了。在公司里,有些销售人员一年的收入是3万元,而另一些销售人员一年的收入是30万元,差距10倍之多是常有的事。他们卖同样的东西,卖给同类型的客户,卖一样的价格,面临相同的竞争环境,进入相同的市场,而且都来自同一个办公室。难道这些赚的钱是别人10倍的人,工作努力的程度、投入的小时数、拜访未来客户的次数也是别人的10倍吗?这些高收入的销售人员在各方面都比收入仅是他1/ 10的人更优秀吗?当然不是的。答案就是20/ 80法则。
事实上,有些高收入的销售人员,年纪反而比较轻,教育程度比较低,工作时间更少,访问客户也不频繁,而且经验远远逊于那些赚钱仅能糊口的资深销售人员。无论一个销售人员从事哪一个行业,只要他能够找到完成80%业务量的20%客户,他就成功了。
做销售,你是在“逸”的状态,还是在“劳”的状态?
有时候需要事后攻关
在销售过程中,不要以为事先攻关才是未雨绸缪、事后攻关总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
某公司近期通过一项工艺革新,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且不会对产品性能有任何影响。可在该工艺推行之际,公司内部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采用事先攻关,即先与客户对接,客户如果同意再执行新工艺;第二种意见是直接执行新工艺,如果客户提出异议,再进行事后攻关,向客户做解释工作。如果你是该公司即将走上市场的销售人员,你会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意见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先与客户对接,客户通常是谨慎的,新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冒险,即使说破了天,也很少有客户会接受。事先攻关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也就是说,如果采用第一种意见,新工艺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很好地推行,根本无法顺利拿下订单。事实上,在新工艺的推行初期,该公司也尝试这样做了,得到的正是这种结果,甚至出现了许多销售人员只是走过场,为了省去麻烦,仍然采用老工艺,实际上并未与客户就新工艺进行对接。
持第一种意见的人明知道是一条死胡同,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我想唯一的可能就是害怕承担风险。其实,任何一项革新都是存在风险的,这就需要我们事先制订好化解风险的预案。绝大多数客户都需要引导,因为他们并不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他们更关心的是产品性能,如果不损害性能,并能提供标准依据,即使极少部分客户提出异议,也能做好解释工作。当然,这需要事先设计一套令客户信服的话术来解释,做好事后攻关。
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要以为事先攻关才是未雨绸缪、事后攻关总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类似于以上案例的许多情形,我们就应该选择事后攻关。
群众导向,培养人才
要维护团队的稳定性和成长性,管理者需要树立群众导向的管理思想。团队的强大不可能长期依赖精英,而是要依靠群众;团队的进步不能看第一名,而是要看最后一名,不让每一个人掉队。管理者的最重要任务不是让优秀的人变得更优秀,而是让最后一名也能完成任务,变得合格。
所谓精英,就是团队中出类拔萃的人,精英个人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团队的平均水平。按照这个逻辑,大家认为,精英越多,团队也就越卓越。
因此,我们的管理者一直推崇精英导向的管理思想,将更多资源向精英倾斜,以服务好精英为最高工作标准,在所有公开场合都习惯于将精英树立为标杆,激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以期塑造越来越多的精英。但往往事与愿违,经过很长时间,精英还是那些精英,团队的整体成长力却在下降。很多企业80%的销售业绩往往由20%(甚至更少)的精英所创造,它们的销售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瓶颈,再也难以大幅增长,就是因为达到了精英的创造极限,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相反,纵观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运用“人海战术”做大、做强,即不断有大批的新人充实到销售队伍中来,并得到迅速成长,他们创造的业绩就是预期的销售增长。
精英对团队的贡献毋庸置疑,呼唤精英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精英导向的管理思想为什么不利于团队的整体成长?精英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如果达到垄断的程度,甚至会决定团队的生死存亡,规则靠多数人维护,却是少数人受益。破坏规则的往往是精英,而最终会产生不利于草根阶层发展的规则体系和管理氛围,因此,团队管理会变得越来越难。所以,精英对组织也有很大的破坏力。
事实上,精英注定是稀缺的,否则就不叫精英了。稀缺的往往是难以复制的,精英身上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决定成为精英的特质各有不同),因此,精英的成功经验是难以传承的,精英几乎是无法培养的。
要维护团队的稳定性和成长性,管理者需要树立群众导向的管理思想。团队的强大不可能长期依赖精英,而是要依靠群众;团队的进步不能看第一名,而是要看最后一名,不让每一个人掉队。管理者的最重要任务不是让优秀的人变得更优秀,而是让最后一名也能完成任务,变得合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固的“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团队的坚实基础来自于底部的群众阶层,精英也可能被替代,这样才更容易留住精英、激励精英,使精英发挥更大的能量,使企业能够稳健发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不是制造精英、服务精英,而是不断地培养新人。培养新人对于企业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新人才是企业的未来。一个企业应该两条生产线并行,一条是制造产品的生产线,一条是制造人才的生产线。能不能制造出合格的人才,关键要看以下六点:
1.识人
古语云:“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善用,知人即识人,识人即发掘人才,此为首要。“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识人重在观察和考察,观言行,察德能。识人也是一种领导能力,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之说,真所谓“何世无才,患在不识。”
2.爱人
人才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组织只有珍惜、爱护人才,才能培养、造就人才。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一个脆弱的个体,容易遭受挫折、失败和打击,这就需要关心、保护、引导和鼓励。为他们担当,帮助他们走出迷茫,让他们不至于消沉下去。
3.用人
“人尽其才,物尽所用”,讲的就是要用对人才,充分发挥其效用。“用人所宜”,即用人要取其专长,扬其长避其短。用人还需容人,容人所短方能用人所长,用人不宜刻薄,有语云:“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4.育人
人生不过百年,却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喻培育人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育人如育苗,要浇水施肥、悉心栽培,育人关键在实践,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育人的方式带人,才能带好人,进而带好团队。
5.引人
用人者必先赢得人心,赢心才能留人,留人才能引人。所谓“筑巢引凤”,即要想网罗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必先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的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搭建人才施展的平台,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形成人才激励的机制。
6.聚人
以事业聚人。聚人,聚智,聚财,聚气,聚势。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聚人的力量就是团结的力量,就是发展强大的力量。以聚求变(变革),即“聚变”;以聚求分(分享),即“财聚人散,财散人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