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1块变10块的投资分配法 作者:陈志彦


第一章 存款者“睡得好”,投资者“吃得饱”——正确认识各种金融商品

想要在拉斯维加斯或是当地美林证券中致富,都是很困难的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买什么,什么就跌的宿命

17年前,我在台湾的某家外商基金公司服务。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与银行销售渠道联系,并提供销售共同基金的培训。有一次,我到某银行的基金销售部门拜访,这家银行过去曾经销售过很多的基金产品,与我的公司关系也很好,因此是我时常拜访的重点银行。那一天在正式拜访之前,我一如往常,先到楼下的大厅去看看。

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行员在介绍基金产品,但奇怪的是,在营业大厅没有看到行员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连相关的说明手册也没有。我怀着疑惑的心情,上楼去拜访了总行部门的主管。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才了解,因为过去该银行大量销售了股票型基金——特别是投资日本市场的产品给客户。结果,日本股市在经历两年的大幅上升之后,从1990年初开始,由近39000点的历史高点一路往下跌,到1992年最低跌到15000点,造成许多客户的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内缩水了一半以上。如果是买到日本认股权证基金的客户,情况更是悲惨。

大多数人购买日本基金,是因为相信行员的介绍,而许多行员也搞不清楚产品的特性,仅根据报纸上看到基金产品过去的绩效去判断,只要表现好的,就积极地推荐给客户。这位主管告诉我,有位客户当初投资了1000万元,现在只剩下100万元不到!该银行想必遭受了许多客户的抱怨,因此不敢再推荐基金产品给客户了,宁愿多做一些赚头小的定存。这个现象很明显是由于银行对金融商品了解不够所造成的。

类似的情形在9年前又重演了,只不过市场从日本换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快速起飞,股票市场狂飙了将近10年。但是以我的经验,真正有参与且赚到钱的人非常少。前面5年,人们的注意力仍放在日本与东南亚,许多在日本套牢的客户,总想趁着低点加码摊平成本,期望将来可以回本,但结果是越加码亏损越多。而东南亚股市则是在1992年、1993年时大涨,结果许多客户是在1993年下半年股市最高点的时候投入大量的资金,之后就一路往下掉。如同日本市场一样,在东南亚套牢的客户,要不就完全不想再投资,要不就继续加码,以求摊平成本,结果仍是损失惨重。等到人们彻底对亚洲市场失望,大概已经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时候。人们这时才发现,原来全世界最安全的市场是在美国,加上美国是带动近年来科技发展的龙头,过去几年的股市表现也非常亮丽。刚开始还有许多人担心美国股市涨幅已高,不敢投入太多的资金,但是,似乎除了美国,找不到其他安全的去处,于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往美国流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始推荐客户应该要投资美国。当时美国的景气让银行行员很容易就能说出美好的故事,说服客户投资。于是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大量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美国股市,特别是高科技股市之上。之后的情况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人们再次损失惨重。

近两年,这样的情况又再度重演了,只是这次的商品已经从股票市场进一步扩大到能源商品市场。由于过去几年全球,尤其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商品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再加上许多金融分析师的煽风点火,造成能源商品的价格一路走高,石油的价格一度上升到每桶147美元的新高价位,市场甚至传出,石油很快就会上涨到每桶200美元的说法!

这样的情况使得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只要跟能源扯上关系的投资商品也变得奇货可居。所以,能源类股基金、能源股票挂钩的结构型产品在银行的销售十分火暴,只要一推出,就引来客户的抢购。但后来,石油价格不仅没有达到每桶200美元,反而是坐滑梯似的一路下跌,到2008年12月24日,石油的价格是每桶35美元!到2009年9月9日,石油价格反弹到了每桶60美元。

2009年初,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理财专员告诉我,他把客户的投资报表列出来看,结果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客户亏损超过50%!投资产品已经成为他与客户都不想再提到的字眼了。

如果没有正确的投资知识,类似上述的事情在未来还是会继续上演的,只是场景可能换成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而已。

或许你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教训: 投资股票有风险,所以以后不要再投资股票,而是把钱放在定存,这样就不会再次受伤了。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就如同曾经发生了车祸,从此就不愿意再开车或坐车一样。不再开车,固然车祸的几率会降低,但也丧失了开车的便利性。其实,问题不在汽车,而应该是吸取车祸的教训,学习正确的开车方式,从此更加小心才是。同样的道理,股票本身并没有害处,任何投资工具都是有风险的(包括定存在内)。投资股票造成了亏损,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股票的认知有错误;更正确地说,就是对于金融工具的认识不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看人们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在使用。因此,我们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金融商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