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3)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与高盛的结缘始于四年前,当时高盛曾到东航调研,认为其盈利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国际知名航空公司,鼓吹东航到海外上市,走资本化道路。由于政策限制,上市方案最终搁浅,但东航已对高盛产生好感。自从高盛进入中国,两者一直走得比较近。

1997年年初,经相关部门批准,东航启动海外上市计划。高盛顺理成章地成为它的承销商。

当时金融风暴还未开始,综合比较,东航上市地点锁定为纽约和香港——全球最重要的两个资本平台。目标堪称宏伟,但具体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第一家中国企业华晨汽车早在1992年便登陆纽交所,一度引起巨大轰动。后来,华晨的美国上市还被列为经典案例,在业界和学界广为流传。五年之后,谈及纽交所上市,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是难有十足把握。

海外上市,除了要面对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还必须接受上市地的商业监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当地原则行事。这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自视甚高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件颇为棘手的难事。

不过东航有一个靠得住的承销商,而且“中国概念”开始走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放开大门,对中国国有企业已不像五年前那样排斥,东航纽约上市并未遭受多大阻挠。与此同时,香港联交所对内地企业报以欢迎姿态,东航的香港上市也得以顺利进行。

在高盛的精心策划下,1997年2月,东航在纽约和香港两地成功上市,发行156695万股H股。8个月后,还是经高盛指导,东航在上交所发行30000万股A股。到11月所有上市工作结束时,东航共募集到数十亿资金。[1]

作为国内首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民航企业,东航成为继海航之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样板,并借此荣获国际航空业界的“五星钻石奖”。

1997年上半年,航空公司上市成为国内最热门的经济话题。客观地讲,东航在极短时间内顺利进入美国与香港股市,承销商高盛功不可没。随着东航名声大噪,高盛也开始引起中国公司的注意。

鉴于操作东航上市的优异表现,筹划夏天上市的南方航空公司也主动找上门来。

南航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飞行设备严重老化落伍。就在1997年春天,深圳分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深圳机场落地时发生解体,机上旅客65人中35人死亡,时称“97空难”,震惊中外。

由于找不到黑匣子,事故原因一直扑朔迷离。外界普遍认为,此次空难充分暴露出国内航空业界设备落后、管理缺失的通病。

在业内人士看来,所有悲剧的根源在于体制劣势,国有属性并未给其带来资金优势,反而染上了国有企业不思进取的弊病。大多数航空公司人浮于事,行政代替管理,命令就是经营,资金通常用于员工福利,而非企业扩大再生产。

航空业本应是一个精细化产业,但国内企业在管理上却呈现出简陋的粗线条。

与设备陈旧迟迟得不到更新的现实相比,管理上的隐患更令人担忧。安全是航空运输业的生命,一旦出现事故,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似乎是一个历史规律,每一次空难都伴随着一次产业阵痛,“97空难”之后,关于航空公司作为以及航空安全的讨论甚嚣尘上。

人们开始对航空安全产生顾虑。一段时间内,乘飞机出行人数骤然减少,南方航空声誉受损,业务迅速下滑,管理者由此意识到资本经营的重要性。

事故不久,一项上市计划在南航内部紧锣密鼓地展开。为尽可能减短上市时间,南航找来经验丰富的高盛做主承销商。和几个月前东航上市手法如出一辙,高盛精心设计了海外上市流程、安排路演、披露公司信息,最大程度挽回空难造成的声誉损失,从而坚定了投资者对南航的信心。[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