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2)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如今它毫不犹豫地重返中国,正是盯上了金融风暴后巨大的市场空间。

与前一次参股平安不同,这一次,高盛开始专注于大型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呼声愈演愈烈,高盛利用它在金融领域的名号,做起证券承销生意。对高盛来说,这类生意简单且利润不菲,最重要的是,能够打通进入中国主流领域的通道。

这段经历显而易见,并不存在争议和不可告人的秘密,高盛只是作为投行进行一些常规业务。但假若因此低估了这家公司的野心,那就大错特错。

保尔森对中国的人情世故了若指掌,深谙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作为外来者和后来者,他明白首先要消除中国人的戒心,赢得政府信任,因此这两年的不动声色,实际上是在为日后大举进攻铺路。

从1997年开始,高盛主动承担起许多国有企业的股票承销任务,通过与大量国有企业合作,一点点积累名声,积攒人脉。这个举措成效显著,高盛很快受到中国政府赏识,1998年之后,开始频繁承销国家债券。

与有限的利润相比,事件背后的长远意义更令保尔森欣慰: 高盛正在渗入中国经济进程,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外来力量。

2介入航空业1997年,高盛重返东方,正值中国航空业资本化起步之际。它承接的第一笔生意,就是承销东方航空公司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

民航运输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购买与租赁飞机、机场建设、服务升级、设备运营与维护、员工培训和人员招聘,无论哪一方面都是花钱的大支出。显而易见,资本是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竞争加剧,缺少资金的企业很难在航空市场站稳脚跟。

中国民航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钱发愁,经过数年发展,资金仍是一个大问题。

国内航空公司服务差、设备落后是业内熟知的弊病,人人都明白缺乏资金,但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单靠政府投入,僧多粥少,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因此,如何引入民营资本、国际资本成为一个课题。

在这方面,海南航空公司走出了一条引人注目的道路。

国内民航界,几乎无人不知“海航现象”,之所以被列为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海航善于利用资本之手扩大航空产业链。

1993年,海航起步之初,注册资金仅有1000万元人民币,没有自己的飞机,只能租赁。这年,海航初次募股,集资2.5亿元人民币,以此作抵押,从银行贷款6.48亿元人民币,购买两架波音737客机,随后又以这两架飞机抵押,从美国租购了两架波音737客机,这样才组建起自己的机队。

随着市场经济全面推进,民航业投资体制改革如期而至。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民航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允许外商投资航空公司、机场、飞机维修和民航相关企业。这个文件拉开了航空业资本化的序幕。

乘着这股东风,海航于1995年向美国航空投资有限公司出让1亿外资股股份,获得2500万美元股权转让金。作为国内首家引入外资的航空企业,这次融资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海航的外汇需求,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打开了通道,更重要的是,海航从此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逐步树立起知名度和信用度。

1997年,海航总资产达300亿元人民币,拥有百余架飞机,开始涉足酒店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俨然一个庞大的航空集团。很多时候,这被视作资本经营的成果,一时间,海航成为国内航空公司纷纷效仿的对象。

三大骨干航空企业中,东航与南航是一对生死兄弟,1997年,两家公司开启资本经营大门,开始筹划上市,高盛成为它们共同的承销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