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5)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1997年,围绕中国移动上市,摩根士丹利与中方再次出现分歧。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移动不可能上市,像广东移动那样发行债券才是“实在的生意”。为扭转偏见,中金总裁方风雷花费大量精力,甚至远赴纽约,与摩根士丹利全球负责人面谈,最终被拒绝:“我们不可能提供服务。”

分歧背后其实是中外股东争夺控制权的较量。中金成立以来,一直是中方实际掌管公司,而摩根士丹利以国际顶尖投行自居,态度高傲,一直想把中金变为它的“影子公司”,因此矛盾不断。

中国移动上市之前,中金内部再次发生争论。摩根士丹利的瓦斯沃特认为,摩根士丹利“有技术、懂业务”,应该成为主导者。中方大股东,时任建行行长的王岐山反击:“你可以负责技术层面,在方向和战略层面,你得听我的”。瓦斯沃特不服气,一再说自己是专家;王岐山厉声说:“高盛也懂。而且,我们拥有市场。”

瓦斯沃特一定不会想到,步步紧逼、争夺合资公司话语权的行为会引发中方不满,最终导致摩根士丹利出局。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补缺的竟会是一直置身事外的高盛。

实际上,就连保尔森也惊讶于高盛的好运。高盛已经失去了一次先机,不能再次错失良机。在他的授意下,高盛抓住机会,一举取代摩根士丹利,成为中国移动上市承销商,为进一步开辟中国市场奠定基础。

1994年,高盛公司与平安保险的合作令人印象深刻,中国金融界对高盛要求严苛、一丝不苟规避风险的作风颇为欣赏。1997年,接连做成东航与南航两单生意后,高盛更是在中国树立办事高效、快捷的名声。

3年来,高盛行事低调,专注于投行业务,如今成为鹬蚌相争中的那个渔翁。

由于中国移动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按照香港上市要求,在遵守注册地和上市地相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只需要按照监管和规范要求,建立公司管治体系,向联交所申报相关材料,接受并通过审核,即可登陆股市。因此,香港上市难度并不大,真正有难度的是纽交所上市。

企业所有的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成本最为昂贵。一旦上市成功,公司不仅需要向投资者分红,还有义务披露公司所有重要信息,并在经营决策中听取投资者意见,重大决策需得到董事会批准。

对于毫无海外上市经验的中国移动来说,路演、信息披露、董事会这些基本概念显得新鲜而神秘,而且上市过程中的隔阂也令人感到困惑。如果没有可靠的承销商指导,或许会走许多弯路。另外,如何说服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通常是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据一个曾经参与上市的中国移动高层回忆,到纽约路演前夕,一个大型电信公司CEO在饭桌上调侃华尔街分析师: 他们大多很年轻,就像我们的儿子和女儿那样的年纪,刚从学校毕业,从来没有搞过电信,但他们会告诉你,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而你呢,必须回答,是的,我会这样做。[4]

这番话在席间引起哄堂大笑,却极大地震动了这个中国人的内心,他第一次意识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认真听取投资者的意见,因为这是投资者的权利”。

幸好还有一个在美国颇为吃得开的承销商高盛。按照高盛的建议,中国移动行动有序,制作符合国际水平的财务报表,公开公司重要信息,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进行上市路演……一步步达到美国上市的要求。

1997年10月22、23日,中国移动相继登陆香港联交所和美国纽交所,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海外上市公司。

香港上市当天,正值亚洲金融风暴肆虐之际,恒生指数当天暴跌1000多点。“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之中,董建华、曾荫权等香港特区主要官员倾巢而出,到香港君悦酒店为中国移动捧场,香港十大财团也悉数到场。

庆祝现场,王岐山触景生情,发表豪情演讲,他说:“风暴袭来时,我们要增强信心,‘人不自信,谁人信之’!”金融危机中,中国移动慨然奔赴香港股市,不仅显示出中国政府对香港的信任和支持,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结构。

作为香港回归之后的第一个大型上市项目,中国移动给香港股市注入了活力,后来曾荫权在回忆到此事时说:“从第一天开始,它(中国移动)就与特区政府、人民、机构和投资者共度时艰。它不仅仅是中国国家品牌,也和香港一起走过了金融风暴,是香港品牌,是香港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高盛的经销下,中国移动很快从香港和美国两地共筹集到40亿美元资金,极大丰富了公司资本结构。作为中国电信行业的一次民营化尝试,这个项目规模空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当下仍然成功定价,堪称经典之作。

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成功,接下来中国移动发展迅猛。1998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突破2000万,一年翻了一倍,令人拍案叫绝。两年后,这个数字过亿,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成立,此后连续九年入选世界500强。

与此同时,公司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连续多年荣膺国内外最具投资价值企业。“中国移动”四个字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站在历史坐标上看,1997年上市是中国移动迈向世界的关键一步。上市后,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考验和国际电信同行的挑战,在思维的冲击和观念的碰撞中,这家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公司迅速成熟,最终在世界通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而高盛在此事上的作用堪称关键,其优异表现令更多人意识到它的价值。日后,不仅成为中国移动长期合作伙伴,也吸引大批中国企业投怀送抱,甚至成功取得中国政府信任,在政府债券发行方面一展拳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