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6)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4债券买卖股票承销是投行最基础的业务,也是所有投行交易中收益较低的部分。

根据股票发行规定,通常情况下,承销费用介于5%到7%之间,特别情况略高,但一般不会超过10%。利润与风险成正比,相比其他投资生意,承销业务风险小,利润低,基本挣不到什么大钱。

1997年,高盛助推东航、南航和中国移动三家大型国有企业多地上市,直接获利超过1.4亿美元。不过真正重要的是,通过这三次承销,高盛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介入盛行一时的国有企业重组,不但在中国企业界站稳脚跟,还树立了一定名声,人头混熟之后,迅速向政府靠拢。

事实也将很快证明,高盛所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扩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1997年3月,保尔森访问中国,记者胡舒立去北京亮马河大厦的高盛北京办事处采访他。这是胡舒立第一次见到保尔森,51岁的他“看上去老态、秃头,嗓音沙哑,说话直来直去”。之后几年,胡舒立多次对他进行采访,都没有这一次印象深刻。

交谈结束后,胡舒立写了一篇《高盛: 我们追求最佳而非最大》的报道,刊登在当年第四期的《资本市场》杂志上。虽然并未引起轰动效应,却客观地转达了高盛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自从1992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保尔森每年都会到中国考察,到1997年,已经不下20次。美国投资家中,对中国兴趣如此浓烈持久,实属罕见,在同行看来,保尔森俨然一个“中国通”。这一次来中国,除了视察高盛的中国生意,他还将与一个叫胡祖六的中国人见面。

胡祖六是一个经历丰富的海归。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公派哈佛留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多年,练就一身高超财技。加之其心思缜密,善于交际,精心经营各界关系,不仅与国内权贵相识,还和许多美国大人物建立了关系。

1996年,胡祖六辞去担任六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职务,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出席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崭露头角。置身风景如画的瑞士,胡祖六觉得非常寂寞,与风头正盛的亚洲相比,“欧洲太安静了”,由此萌发回国之意。

恰在此时,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同学把他推荐给了保尔森。

保尔森正欲开拓中国市场,急缺人才。几番交流下来,保尔森对胡祖六刮目相看,认为他精力旺盛,年轻有为,了解中国国情,在政商两界颇能吃得开,是理想的中国人才,因此毫不犹豫地雇佣了他。

1997年,胡祖六正式加盟高盛,成为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实际上,投行经济学家本身是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存在的,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高盛增加了为政府提供咨询的业务。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和政府打交道,与其说是经济学家,不如说是替公司进行政府公关。

关于投行的高级中国雇员,业内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太偏重外国雇主,和中国政府对立,无法搞好政府关系,外国雇主不会雇佣他;但是,如果太偏向中国政府,损害外国雇主利益,就会失去饭碗。”

保尔森显然深谙用人之道,关键时刻起用胡祖六,很快便证明是明智之举。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风雨侵城,东南亚国家货币体系一泻千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并不看好。一时间,中国怎么办?会不会卷入金融危机?人民币会不会贬值?诸如此类的疑问扑面而来。

面对各种充满悲观色彩的猜测与论调,胡祖六大胆断言: 人民币不会贬值!

诚如斯言。1997年下半年,金融风暴黑云压城,侵入香港,威胁内地。时值香港回归,股市暴跌,港人资产大幅缩水。为抵御危机,中央政府鼎力支持,特区政府果断介入股市,与热钱展开“肉搏战”,最终迫使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信守“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保持经济坚挺的底线,并频频挥出重拳,御敌于国门之外,在亚洲各国纷纷败退的寒冬中傲然独立,显示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胡祖六的预言,不禁对其刮目相看。

胡祖六以这个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高盛在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国内赢得话语权。自此,他成为保尔森开拓中国业务的得力干将,为高盛日后在中国呼风唤雨铺路搭桥。

保尔森有一套用人的手腕。他看得明白,胡祖六是一个人脉丰富的年轻人,只是羽翼未丰,才不得不置身于高盛门下,日后必将有一番作为。因此,他颇为重视和胡祖六的关系,自己出书,中文版序言就请胡祖六作序;后来当选美国财长,胡祖六曾送其一幅国画。保尔森视为珍宝,把办公室原来那幅名家画作取下,送到博物馆珍藏,将胡祖六送的这幅画挂在办公室墙上,一挂多年。

胡祖六对之颇为感激,大力耕耘中国市场,为日后高盛超越摩根士丹利、瑞银,成为中国最风光的一家国外投行立下汗马功劳。

1997年,在胡祖六的操作下,高盛开始进入参与中国政府的全球债券发行业务。

债券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色。自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历经16年坎坷,债券市场几经起落,终于在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迎来发展的历史契机。这年,在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各类债券层出不穷,市场空前活跃,丝毫不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债券可以直观反映一国的金融风险,当1美元债券有0.7美元标价时,套用市场说法,这个国家经济有30%的几率将崩溃。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各国债券一落千丈,韩日债券迅速贬值,使国家面临生死挑战。[5]

形势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唯一屹立不倒的只有中国债券。

在严酷漫长的危机面前,亚洲债券市场萧条落寞,由于成本过高,中国多家机构取消了融资计划。

由于国家外汇存在大幅缺口,迫切需要筹集一定数量的美元和马克。亚洲市场显然不再适合融资,经高盛建议和指导,财政部发行价值5亿美元的全球债券,在卢森堡上市。一年后,财政部再次与高盛牵手,在华尔街成功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

1998年,金融危机阴霾未散,中国政府发行的全球债券的票面利率较当时的10年期美国国债高280个基点。债券上市后,引起了国际投资界轰动,国外舆论纷纷评价: 这次中国政府发行全球债券的成功,是国际投资界对中国政府投下的信任票,是对中国经济前途的肯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