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7—1998叩门(7)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经济危机期间,连续两次担任中国政府承销商,获得国家最高级别债券承销权令高盛名声大振。此后几年,高盛在这条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多次担任中国主权债券的发行工作。本章注释: 

[1] 据《证券日报》2007年12月4日《东航股权争夺战悬念》一文披露: 1997年,在高盛的精心策划下,东航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的国有航空公司,当时共募集资金近30亿元人民币。然而,三地同时成功上市,并没有给东航的资产表添彩,反而导致亏损金额剧增。截至2006年年底,东航的负债率高达93.72%,净资产额只相当于南航的1/3,国航的1/10。

[2] 据《南方都市报》2004年7月13日《与钱结缘半世纪金算盘拨进200亿》一文报道: 1997年夏天,南航海外上市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个由南航总裁、总会计师以及民航总局代表等人组成的招股“路演小组”即将前往美国推介南航。当时已76岁的朱德慈重出江湖,短短三个星期内,在美国高盛公司陪同下,跟“路演小组”一道绕地球一周跑了6个国家17个城市进行募资宣传。

[3] 据《南方都市报》2004年7月13日《与钱结缘半世纪金算盘拨进200亿》一文报道: 1997年南航股票同时在纽约、香港挂牌上市,一举募得7.2亿美元的资金,使南航成为当时在境外上市募集资金最多的一家内地公司。

[4] 在《中国企业家》2009年8月期《中移动CEO王建宙: 上市十年随想》一文中,王建宙披露了这个细节。

[5]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0月25日《财政部路演完美中国秀欧美倾情15亿美元国债》一文报道: 债券反映国家的风险,当1美元的债券有0.7美元的标价时,套用市场的说法是,这个国家有30%的机会要倒闭。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债券的崩溃则使国家面临这一生死挑战。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酷考验,中国经济愈加散发出迷人光彩。

中国理所应当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999年,《财富》杂志把年会地点定在上海,会议主题为“中国——未来的五十年”,口号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

中国经济如此令人着迷,以至于几乎全球报纸都为其留下一席之地。入世谈判紧锣密鼓,在可以望见的未来,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迅速建立,它正在激起更多人的好奇。

保尔森或许应该庆幸,在经济危机中,自觉放弃风险业务,果断地站到政府一边,令高盛在中国获得空前成功。1999年开始,高盛至少已经在声势上压倒了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

但这一切与最终目标相差甚远,保尔森还有一个更为长远的中国构想。

他一定预见到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未来,因此投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999年,高盛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保尔森取代科赞,成为高盛第一号人物,但他来不及庆贺,就投入紧张的中国计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