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9—2000隐隐雄心(8)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4中石油上市2000年,除了粤海重组案,中石油纽约上市是高盛在中国另一项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业务。

作为中国石油产业重组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在当时曾引起极大轰动。由于正值中美关系颠簸期,高盛介入战略性的石油产业,期间还被相关机构查出涉嫌违规操作,一度成为阴谋论者指摘的对象。

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政治经济格局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作为彰显国家形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行业,石油工业受到政府格外重视。数十年来,在几代石油人的奋斗下,中国石油工业艰难起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但因为资金、技术等因素,中国石油工业低端、粗放的发展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1998年,国家开始对能源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石油工业成为战略重组的重要对象。为打破落后的经营状况,政府以市场为引导,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组建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和中国石油化工两大集团公司。

产业重组之初,政府以长江为界,令两家公司分别控制南北,并在国内进行有限度的竞争,以便将来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能源产业的这番大变革被广泛认为是针对入世的适应性调整。期间,为给中国入世谈判设置障碍,美国对中国能源领域一直指手画脚,并借入世为要挟条件,成功介入这场关系重大的战略性调整中。

美国一直有干涉他国内政的恶习。早在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美国便开始对苏联政府发起攻势,试图在能源领域发起一场私有化改革,把苏联的天然气公司改组为合资股份公司。

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给美国政府的信中写道: 如果能说服苏联政府在能源生产领域改善外国投资环境,那么它就能够吸引国外大量资金,不是作为外援,而是作为投资资本。

1999年,面对中国入世的迫切愿望,美国故技重施,企图掀起中国能源领域的变革。

当年,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达成合作共识。4月,人民网发布消息称,双方愿意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这条信息被解读为,中国以入世为条件,允许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与工业垄断资本集团对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进行调整。

此后不久,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的华尔街投行纷纷走出幕后,对中国石油工业进行重新洗牌,其中以高盛为甚。[10]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高盛一直与美国政府保持暧昧关系,高盛高管离职之后通常会去白宫就职。悉尼?温伯格带领高盛与白宫建立亲密关系,继任者约翰?怀特黑德入阁里根政府。1992年,罗伯特?鲁宾一度就任美国财长,斯蒂芬?弗里德曼被聘为白宫首席经济顾问,而乔恩?科赞则是民主党议员,亨利?保尔森后来也成为美国财长。

正因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高盛成为行使美国国家意志的先锋,帮助它开疆拓土。

自从1997年后,高盛在中国颇受欢迎,令白宫大感欣慰。随着高盛在中国地位的上升,它逐渐成为美国对中国经济施加影响的一个棋子。1999年,高盛开始作为政府战略顾问,介入中国石油行业重组进程。

就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当天,高盛正式获得整顿中国石油工业的资格。负责此事的是高盛的重量级人物,股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保罗?申培立。此人是重型资产重组、上市方面的行家里手,曾为多个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推行私营化,而且“有俄国石油公司私营化的经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