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9—2000隐隐雄心(9)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1999年5月18日,保罗?申培立开始接手中石油项目。当天,他收到聘任书,正准备从意大利飞往北京,就得到中国大使馆被炸的消息。北约的轰炸机是从意大利起飞的,因此他“一开始便觉得不大妙”,“即使是客户方面对这事也多少有些敏感”。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保罗?申培立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飞机,飞向不可预测的东方。

他很快感到不受欢迎。那时候,中国正在变得愤怒。在爱国情绪激发下,全国各地爆发抗议活动,反美游行此起彼伏,人群中出现“打倒美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甚至有人冲击美国驻华机构。

看到这些情景,保罗?申培立心想:“这是我在中国参与的第一笔交易,既然情况已差到不可能再差的地步,往后情况只会改善。”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反美声浪逐渐消退。等到一切恢复平静,高盛开始活跃起来。

1999年11月,在保罗?申培立的参与策划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重组。

按照《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简称中国石油。中石油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等业务,所属成员企业50多家,以总资产4000亿元人民币缩水上市。

一个引人瞩目的细节是,中石油成立10天后,中美就中国入世达成双边协议,美国政府承诺将全力推动解决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在许多人看来,美国政府正是用一纸协议开启了中国战略行业的私有化进程。

2000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对中国发出警告: 中国不要急于把自己的垄断大企业拿到国外去上市,它们的利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己企业能力的体现,而是国家定价的结果。这些企业到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把其他中国企业的利润流到了国外。

事后看来,这样的警告显得弥足珍贵。不过,在高盛银行家的鼓动下,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对风险的预判能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总体把握。

作为一手推动中国石油工业重组的顾问,高盛极力建议中石油到纽约上市融资。正如奈斯比特观察到的情形,当时中国垄断性企业海外上市成风,似乎唯有这样才能彰显企业的伟大与成就。

在这股激荡之风的诱导下,中石油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

此间,作为专业顾问的高盛却“意外”地表现出少有的“不专业”。高盛派到中石油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资历尚浅、没有多少经验的新人。中石油上市过程中,高盛更是接连被曝出违规操作,令人疑窦丛生。

2000年初,中石油公布上市计划后,遭到美国舆论猛烈抨击。

一些美国组织认为,美国一直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而中石油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苏丹开设合资企业,是与美国政府作对,作为一家美国公司,高盛不应该帮助中石油进行上市。

面对舆论批评,一些并未参与中石油上市业务的高盛员工主张公开辩解。

2000年1月14日,《亚洲华尔街日报》以“中石油以上市寻求告别过去”为题,对这项富有争议的行为进行报道。记者引用高盛官员的话,称“苏丹不应是个问题,因为有足够宽的防火墙,可以保证上市募集的资金只用在中国之内”。

对于高盛力挺中石油上市的行为,美国证监会则认为,高盛此种行为虽然有助于打消投资者疑虑,但因为带有“要约”性质,是违规的。而且关于募集资金的用途的说法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美国证监会决定推迟中石油上市。

而这恰恰引发了高盛另一桩违规丑闻,并顺带牵出一系列违规操作,令其形象大打折扣。

2000年2月28日,中石油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按照相关规定,拟上市公司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至证监会批准之前,这一段时间为等候期。等候上市的这段时间,高盛内部出现了一封神秘电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