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市场化取向为目的的发展战略,创下了世界经济史上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中却出现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劳动报酬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诉求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诉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新思路,不但顺应了民意,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仍处于百位之后;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依然存在;看病难、上学难、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等问题亟待破解。建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还面临着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 深入采访
2010年12月初,杭州市区600套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受理工作正式启动,这些房源面向住房困难群体推出。对于刚大学毕业在杭州找到工作的山东小伙周德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周德:我现在每个月实习工资大概1 000元,基本要靠家里资助才能租得起房,才能在杭州生活下去。公租房能帮我省下一大笔钱,解决了我们这样刚毕业的人的起码的生活保障问题。缓解住房难是杭州市政府着力破解的“七大民生难题”之一,此外还有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杭州市政府以“破七难”为载体,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市搭建了各种开放的公共平台,使当地的民众能够参与解决公共民生问题以及公共政策的规划和确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与内需比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它包括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合理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等,文化产品的提供,也包括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广大老百姓福利水平的提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强调: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建设。王元京:我们要非常清晰地理解民生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第一,它可能是一个福利性的概念,也就是老百姓吃、穿、用或者是住、行、学。医疗、旅游、文艺这些都属于民生的内容,其中就有福利性的。第二,民生也可以体现为市场性的,比如说经济体育、文化、电影消费等,这些是市场性的民生产品。第三,应该是介于前两个之间的,它可能是半市场的、半行政、半政府的。在我们明白了民生这三种服务或者这三种产品的基础上,需要保证这三种产品的供求均衡。在民生建设的制度框架中,公平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个关键。其中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平等、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互补与关联、社会保障的均衡配置和有效覆盖都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
● 权威声音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未来的五年,我们要做到两个同步,这两个同步很重要:一是我们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二是劳动者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是“十二五”期间依靠消费拉动经济、让消费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让大家有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了钱你敢不敢花,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还要让大家敢花钱。怎么办呢?就是要加大完善社会保障的力度。“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出发到回来这一个循环落脚点都是在完善社会保障,都在改善民生。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型到位不到位,成效大还是小,根本上要看我们的成果分配是否更为公平、公正,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否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才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们现在讨论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使我们中国在国际上排名更高,还是为了使我们在本地区的排名更好看?不是。就是邓小平当年讲的,衡量我们工作成效得失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发展方式包括发展成果怎么更公正、公平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