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剩人才”:看上去很美(1)

大抄底 作者:吴比


股神巴菲特一向高调宣称,“低迷正是进入良机”。萧条时期,恰恰可以借鉴巴菲特,进行反周期的人才操作。与站在钢丝绳上抄底资本市场及并购企业相比,抄底人才的风险最低,留下的后遗症也较少。

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就为我们提供了抄底人才的典型案例。二战刚刚结束,家园被毁,实验室被炸成碎片,德国大量科学家无用武之地。美国政府乘机纳贤,德国科学家应声而来,成了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力军。其中,主持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就是在二战后美国挖德国“墙角”挖来的。

国内大批企业倒闭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假象,不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刀阔斧地裁员,一些高科技类企业也裁得热火朝天,以至于一些企业员工谈“裁”色变。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不必为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心急如焚了。在上海,有一家民营汽车配件企业,当很多同行频频举起裁员大旗时,这家企业却委托猎头四处寻找从汽车企业被裁掉的优秀人才。经济景气时,企业庙太小往往留不住大菩萨。但如果经济不景气,为求生存,再优秀的人才也会对就业条件的要求降低不少,中小企业可以趁机招兵买马。

国内有人才可淘,海外市场的可淘人才更多。

处于旋涡中心的美国首当其冲,2008年美国失业人数总计260万人。作为旋涡中心的中心,华尔街也是“裁”声一片,其中华人街已经有12万人丢掉工作岗位,预计到2009年裁员人数可达24万人。一位沮丧的员工如此描述他们同事的被裁经历,“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借贷、衍生证券造成的种种麻烦,却完全无能为力。如今在曼哈顿中心街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手抱纸箱黯然离开的员工;中午领取餐盒的时候,总会不经意地发现多出了几份――那是属于上午刚刚离职同事的午餐。”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大量制造类企业也陷入了资金链危机,为过冬,它们也不得不节衣缩食过日子,裁员、减薪更是它们常用的过冬手段。2008年12月5日,通用汽车在已经裁员1600人的基础上,计划再裁员5500人;克莱斯勒称将在2008年12月31日前,削减5000个白领和合同工岗位,有约14300名受薪工人被迫中断在克莱斯勒的工作;2008年12月9日,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将裁员2721人。

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多的人投悲观票。世界银行总裁策利克预测,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可能会更加糟糕。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

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加入失业大军,这为在经济危机中安然无恙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抄底机会。从2007年底开始,就有很多跨国猎头接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华尔街的简历。当被华尔街抛弃时,这些曾经的华尔街精英不得不放下身价,到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次贷危机刚发生后不久,中国的企业就虎视眈眈,准备去华尔街等人才云集的地带抄底了。

2007年底,华尔街三位高管来到嘉实基金,担任QDII的基金经理。2008年2月,原AIG投资组合经理陆,也被挖到华夏基金。2008年春,在花旗集团纽约总部工作8年,担任过风险管理、自营投资和衍生品销售等职务的张慧峰,成为南方基金在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海外公司的总经理。2008年9月,中投公司向华尔街敞开大门,表示将招聘40人。中投抄底的海外人才多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有海外求学背景和10年以上投资经验;二是曾在美国华尔街、加州等资产管理公司云集、投资硕果累累的地带工作过。9月26日,申银万国、南方基金等七家中国金融机构向近两百名华尔街华人发出了招纳贤才的邀请。11月26日,中国猎头公司科锐国际花费数万美元在《华尔街日报》美国版上刊登招聘广告,招聘言辞极具热情与煽动性――“你是否在寻找海外工作的机会,那么欢迎你们来中国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事实证明,科锐国际的广告费花得很值,“投放广告之前,每天大约能收到3封左右来自华尔街的简历,现在简历数在不断攀升,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收到了至少五六十封应聘简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