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繁荣之路(1)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作者:陈志武


本文部分内容刊登于2007年6月29日《人民日报》,记者唐勇。

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经历了10年风雨洗礼的香港,其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影响如何?香港今后的经济前景取决于什么?它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问: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您认为“一国两制”实施10年来给香港经济、金融分别带来了多大影响?

陈志武:在过去10年里,虽然出现过几次挑战,但在没有出现大的持续性政治或社会危机的情况下,“一国两制”运作得基本顺利。香港独特的法治体系和开放的新闻媒体基本被保留,并且还有许多好的发展,香港民主进程也在加速。这些为香港自由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条件。我相信法治秩序、权利意识已在香港扎根,香港经济所需要的制度架构会进一步完善。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由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差异,过去10年里也的确有许多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香港对大陆太重要,如果“一国两制”出现问题并让香港失去活力,那会是世界所有华人的损失,也会对中国的崛起构成巨大的障碍。第一,由于中国内地还没有一套宪法法院体系,人们对于违宪行为、对有悖于宪法的行政决策或政治决策,还没有一种公正可靠的司法救济途径。也就是说,当“一国两制”被任何、方抛弃或违背时,另一方靠什么来维护“一国两制”原则的尊严和完整性?在某种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国际舆论和香港隐含的中国经济利益是“一国两制”的主要维系手段。这种“宪法法院”真空是港人某些忧虑的起因。

其次,2003年“非典”前后,政府通过珠三角经济特区等政策给香港提供许多实惠,想以此帮助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可是,这些好心之后,香港人还是于2003年7月1日上街游行。加上香港的其他回应行为,让体制内外的人都感到困惑,好像觉得香港人很不领情、很忘恩负义。那次经历让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许多人感到伤害。我觉得那次经历非常说明大陆对香港社会的变化缺乏认识,以至于发生那么大的误会。我们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的制造业和农业还占相当的分量。到1980年,香港GDP有近1/4在制造业、矿业和农渔业,超过25%的人从事这些劳动力行业,更多的人也只是开些“夫妻店”。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香港人更多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人,那时候的香港人或许更看重实际恩惠,容易被物质的东西满足。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制造业慢慢从香港往内地转移,到2006年香港服务业占GDP的91%,制造业不到4%,所以香港社会已经相当白领化,基本衣食住行不再是问题。更何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许多香港家庭把小孩送到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留学,即使不留学在香港本地大学读书,新一代的香港人跟他们的父母辈相比,在权利、民主、自由的意识和文化上已非常现代。这几代人从小就不为温饱担忧,他们的教育使他们更看重文化以及权利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说,经济上的恩惠重要,但还不够,他们更看重那些非物质的价值。可是,香港这些社会结构与文化方面的变化是内地有关管理层所没有认识到的。所以,前些年,内地是一种想法、一种价值体系,而香港人是另一种价值体系。对于一项政策,内地人以为“这下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香港人的反应可能很消极。我希望我们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