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商家的鬼把戏(3)

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作者:常青


据说世间有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十万,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就不止是两枚之和的二十万,可能是三十万,四十万。

虽然这种毁灭文明的方式所追求的稀缺并不被称道,但市场上所谓的“限量版”、“珍藏版”等邮票、纪念卡都反映了人为创造的稀缺性。

商家们同样利用需求的变化对人们进行“敲诈”。

苹果公司的黑色iPod是一款几乎完美的产品,无论从品质到外观都可以获得无数人的追捧。

人们对黑色机型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公司的预计,尽管白色款式有现货,可很多人宁愿加钱也要预定黑色机型。

于是苹果公司在2006年推出笔记本电脑时。

黑色机型的价格明显高于白色,这样的定价策略的确为苹果公司带来了不少的超级利润。

当然,价格歧视也有它的副作用。

价格差异显着的例子来自于药品领域,一款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药品,在意大利每片价格为0.5美元,在德国则为2.5美元。

过大的价格差异必然会带来销售渠道的混乱,甚至形成灰色市场(所谓的水货市场),通常我们在手机和笔记本市场里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水货”产品。

亚马逊的涨价券

商家不仅仅向穷人发过减价券,也的确向富人们发过涨价券,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的确发生过。

1994年,当时在华尔街管理着一家对冲基金的杰夫?贝佐斯在西雅图创建了亚马逊网上书店,到2000年,亚马逊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图书、唱片和影视碟片的零售商。

但亚马逊竟然开始在他们的注册用户身上打起了主意,因为对亚马逊而言,关键是如何挖掘它拥有的2300万注册用户的更多的财富,于是,2000年9月中旬亚马逊开始了着名的差别定价实验。

具体操作是通过“cookie”文件完成的,每位客户的购买记录都被追踪分析,以此来调整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价格。

这样做的结果竟然让两位读者买同样的书,价格却不相同,依据就是他们之前的购买倾向。

比如,某一张碟片对新客户索取较低的价格,而对老客户索取较高的价格,这样亚马逊很快提高了毛利率。

然而,好景不长,这样的“涨价券”发出去还不到一个月,就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在名为DVDTalk的音乐爱好者社区交流购买价格,结果很快,成百上千的DVD消费者知道了此事,那些付出高价的顾客当然怨声载道,纷纷在网上以激烈的言辞对亚马逊的做法进行口诛笔伐,有人甚至公开表示以后绝不会在亚马逊购买任何东西。

更糟糕是,亚马逊刚公布它对消费者在网站上的购物习惯和行为进行了跟踪和记录,火上浇油,消费者和媒体开始怀疑亚马逊是否侵犯了客户的隐私信息。

亚马逊颜面尽失,为挽回不利影响,首席执行官贝佐斯只好亲自出马做危机公关,指出亚马逊的价格调整是随机进行的,与消费者是谁没有关系,并且保证以后不会有类似事件发生。

奇特的拍卖会

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穷人们使用打折券,无论是剪下消费券还是忍受经济舱,都是为了享受更低的价格,这说明他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市场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经济学家把这种差异称为消费者剩余,这同样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让我们来荷兰的阿斯米尔看看,这里曾经举办过奇特的郁金香鳞茎拍卖会。

在传统的拍卖会上,拍卖人会从低的价格开始叫价,竟拍人总是迫不及待的竞价——价格会不断上涨,直到最后一个人出价别人不再竞价为止, 但在荷兰阿斯米尔的拍卖却很奇特,拍卖的整个程序反了过来。

最初的价格,被标在宛如大钟的表盘上,盘面上的数字代表价格,首先制定一个较高的起拍价,然后价格指针有规律地向较低的方向移动,直到有一个购买者按下按钮,停止大钟的转动,他也同时竞投到了这件商品。

在这样的拍卖会上,每个竞拍者都要做出同样的分析:出手太早,你会觉得有些不值,但要继续等待,就有可能被别人抢走。

荷兰人凭着直觉搞出来的设计,在经济学家眼中却是天才的想法,其中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正是我们刚才说的消费者剩余。

2004年,当Google宣布将采用荷兰拍卖方式发行IPO时,震惊了华尔街。

在传统的IPO方式下,IPO价格是由银行机构根据用户需求自行确定的,但是Google试图改变这一做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