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世界不是平的(3)

应该读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作者:常青


在今天的市场上,掠夺性定价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最理想的自我开脱借口,他们一旦声称发现了对方的倾销行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贸易保护究竟保护了谁的利益呢?

贸易保护首先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拉美的便宜香蕉被欧盟拒之门外,结果每个喜欢吃香蕉的欧洲居民都不知不觉多付了钞票,但普通的消费者毕竟太分散,各自损失毕竟太小,所以他们顶多会去购买较便宜的走私香蕉,而不可能联手争取贸易自由。

相反,那些受益的香蕉商们数目少,容易团结,有能力左右政府政策,并积极宣扬“民族产业”、“失业”、“国情”以及“外国产品其实不好”等陈词滥调,以利用普通大众的爱国心。

因此,受害者和受益者间信息和得失的不对称,是贸易壁垒挥之不去的主要原因。

贸易壁垒不仅限制了进口,同时也限制了出口。

美国曾经对食糖征收配额,这使得美国食糖价格攀升到世界平均价格的三倍多,也迫使美国糖果生产商到其他国家寻求更低价格的食糖。

实际上,当我们一个国家通过关税、配额等限制国外商品进入的时候,其实也限制了本国购买外国产品的数量。

因为贸易是双方的,经济学家阿巴?勒纳经过严格的证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禁止进口=禁止出口,这就是着名的勒纳定理。

美国对食糖的配额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国内的糖价攀升到世界平均价格的三倍多,结果糖果生产商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糖为原料生产的工厂大大减少了他们雇佣的员工。

美国政府2002年对钢材采取的进口配额就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配额使得钢材进口额急剧下降,同时供给的下降使得美国钢材的价格上升了30%,在这一高价格调价下,国内的钢铁生产商扩大了生产和员工数量。

结果次级效应是,货车、汽车、重型机械纷纷涨价,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解雇工人,曾经占领世界市场的美国集装箱生产商就因为钢材价格而无法与国外的厂商进行竞争,结果败下阵来。

经济学家经常笑话说:“一万个新工作岗位占据了报纸的头条,而成千上万个工作的流失却不为人知。”美国为了留住受到进口竞争冲击的产业中的一个岗位,所付出的成本高达6位数,这是工人工资的几倍。

可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团体为了降低价格而提出过对自由贸易的要求。

琼?罗宾逊夫人曾讽刺贸易保护主义说:“不能因为其他国家往他的港口扔石头,我们也要往自己的港口扔石头。”

像这样“害人反害己”的例子不是没有,日本就是最有意思的一个。

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一项双边协议,将从对方进口的汽车限制在非常小的数量上。

这项协议是由日本首先提出的,当时日本担心国内的汽车无法与意大利的进口汽车竞争,而20年后随着日本汽车工业的壮大,这项协议却成了欧洲国家限制日本汽车出口份额的基础。

这里,我不得不感谢另一位传奇式的经济学家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他发明了一个生动的词语“传统智慧”,他把那些“虽然没有切实证据证明,但却因为被广大精英和权威人士所传扬而成为社会共识的观点及信息”称作“传统智慧”。

的确,经济和社会行为极其复杂,试图把握它们的全部信息会让你筋疲力尽,所以人们总是会努力坚持那些能够让社会形成共识的方式和观点。

而这种“传统智慧”必须简单、方便,而且让人们感觉舒服,虽然它的内容未必是真实的。

不过,假如你现在就断定“贸易壁垒”是罪魁祸首,那么你极有可能陷入另一种“传统智慧”。

准备好自己的石头

谚语说,每朵花下都有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自由贸易也不例外,尽管我们上面几乎将贸易壁垒说得“一无是处”,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将“那块扔向自己码头的石头”先保留起来。

李嘉图的确很伟大,但他的自由贸易理论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想要明白全部的故事,让我们回到19世纪初的时代。

当英国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德国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停留在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时代,当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学说正流行于世,英国人也以此要求德国人开放市场,然而一个伟大的德国经济学家改变了德国的命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