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额交易的高手(5)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富可敌国 作者:(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到1978年秋天,斯坦哈特离开华尔街休假一年的时候,他的团队的 11年纪录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纪录之一。 1967年投入的 1美元到 1978年升至 12美元,而同样的 1美元投资于大盘只值 美元。扣除管理费后,该公司在此期间以平均每年 的速度增长,这个业绩略优于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公司全盛时期的业绩。而且,与琼斯不同,斯坦哈特和他的员工是处于经济低谷时期。

对于相信市场有效的人来说,斯坦哈特的成功提出了一个难题。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确实有投资优势,还是只凭幸运?根据概率论,如果200人投掷11枚硬币,5个人会有从11次投掷中投得9次正面的运气,那么,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立的200多只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一只11次中9次正确预测了市场也不足为奇,而两次失误则是在 1969年和 1972年,但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只不过亏损了一点点。

有时,斯坦哈特试图解释合伙公司的成功反而增加了对运气作用的怀疑。“股市的表现并不精确,”他承认,“外行人的意见往往和专业人士一样有价值,擦鞋男子和经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为无法准确表达投资理念,斯坦哈特转而含糊地谈论本能。他有效地利用“一个不成熟的判断”,他相信因为每天进行投资判断而产生的第六感。斯坦哈特在他 13岁生日的时候迷上了金融,当时没有在场的父亲送给他股票作为成人礼。他相信经常涉足市场会产生“(那种)值得称颂和敬仰的直觉”。这种由经验产生判断的想法看似有道理,但缺乏事实依据。而且由于在经验本该保护他的时候,即在他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斯坦哈特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削弱了关于经验的说法。

斯坦哈特还认为,极度的“压力”帮了他。“每天我都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去赚钱。如果我没有赚钱,那就像是重大的悲剧发生了。”的确,没有赚钱对斯坦哈特的同事来说很可怕,老板将通过公司的对讲系统发脾气,斯坦哈特的声音传遍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加重对受害者的羞辱。即使斯坦哈特赚钱了,但是压力(脾气)还在,这种事情一样会发生。一次,当被斯坦哈特公司的一名分析师所青睐的股票抵消了公司的客观利润时,老板对这个可怜的人大吼说他过早地推荐了这只股票。也许这种做事方式给了斯坦哈特一种优势:对失败进行精神惩罚,从而使他的团队前进。但同样,这也不是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反过来,斯坦哈特的脾气抑制了想法的交流并迫使好的同事离开的说法似乎更让人信服。

如果说斯坦哈特对自己成功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那么他以前的同事所做的解释也不会好多少。霍华德 ·博考维奇和杰罗尔德 ·范恩认为,他们的股票分析做得比其他公司好,所以公司能赚钱。范恩简单地说:“为什么我们做得好?因为我们很用心,很努力。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切。”同样,这也可能是真的:就像我们稍后会看到的一样,选股技巧促成了其他著名基金的成功,尽管学术研究怀疑这样的技能在现实中是否确实存在。 ②但出众的选股用于解释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的成功还不如用于解释琼斯公司的成功更有说服力。琼斯基金能够战胜市场,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按绩效支付报酬。但当 20世纪 60年代末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创立的时候,已经有了许多只对冲基金,而且,那些在琼斯时代处于半休眠状态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以及其他机构现在都变得更加专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