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额交易的高手(7)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富可敌国 作者:(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大机构出现之前,股票交易主要是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专家”进行。当某个人想出售 50股福特股票的时候,他的经纪人就打电话给纽约证券交易所专门做这只股票的做市商,凭着对交易量的感觉,专家会以略低于他稍后的卖出价的价格买入股票。但随着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兴起,这个简单的系统出现了问题:突然间,这些机构希望卖出 100 000股福特公司股票,可专家没有足够的资金买那么多。这就创造了一个机会。以奥本海默( Oppenheimer)和高盛为首的一些大胆的公司开始自己进行交易,它们不和专家进行大额交易,而是在公司内部处理,有时在他们的客户之间寻找买主,有时用自己的资金买入股票。 1965年,这种大额交易还不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额的 5%,到 197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 3倍。

这种新的大额交易形式惹人注目。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以及共同基金等大型储蓄机构需要有人开辟大额交易市场,并愿意为这种服务支付报酬。事实上,他们愿意支付可观的报酬,因为他们选择余地很小:如果它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卖出 100 000股福特股票,其价格会在此过程中下降;如果他们出售的消息中途泄露,其股票价格会大幅下降。因此,从储蓄机构的角度来看,最好将 100 000股整个卖给高盛或奥本海默,即使这意味着需要大幅度打折,而从经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折扣可能意味着快速获取利润。如果它们能找到一个买家,它们就可以因为促成这笔交易而收取丰厚的佣金。或者,如果他们用自己的资金买下这些打折股票,他们就有更大的机会以后卖出获利。

经纪人的诀窍就是找到有胆量大量买入的买家,这正是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的入手点。公司以特别的方式对待这种交易功能。当时大部分投资公司的交易是个乏味的后台任务,杰出的分析师并不想做。但在斯坦哈特 -范 -博考维奇公司,交易室坐着的就是斯坦哈特本人。当高盛和奥本海默打电话向他提供大额股票时,只要有足够诱人的折扣,斯坦哈特都照单全收。斯坦哈特与大额交易员的交往越多,他们就更乐于给他打电话。经纪人需要交易室有个可以很快做出重大决定的人。斯坦哈特和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的初级交易员不一样,他可以自作主张,拿着数百万美元冒险。或许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好赌基因,斯坦哈特不仅冒险,而且会因为冒险而兴奋。斯坦哈特后来说:“交易从 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件机械、无关紧要的事变成七八十年代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 ”

所有新的市场首先都是低效的,这种效率对最早顺应市场的人来说则意味着利润。与斯坦哈特打交道的经纪人比较草率。对于某种规模的交易,什么样的折扣合理并没有特定的说法,后来创造出一些交易规则和风险控制的人当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用斯坦哈特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说,赚钱可能就如从婴儿那里拿到糖果一样容易。

1969年,有一次有人向他出售 70万股大幅打折的破产铁路公司——宾州中央( Penn Central)的股票,他买下来立即转手,在 8分钟内实现了超过 50万美元的利润。大约在 1970年,所罗门兄弟公司决心成为继高盛和奥本海默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大额贸易公司。为了扩大公司影响,它愿意以很低的折扣买入大量股票,这使斯坦哈特得以从别的地方买入高折扣股票再转手卖给所罗门兄弟公司,赚取丰厚的利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