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四时特点与五脏调养

由内而外谈美容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之说,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黄帝内经》还明确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之说。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如春季多风,影响肝木,易使其亢盛;夏季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活跃,能量消耗增大,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心脏负担较重;秋季属燥,易伤肺金;冬季寒冷,水不外泄,下行肾与膀胱而致负担加重。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必须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因此四时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病调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联系四时探求病因,顺应四时辨证施治,遵循四时规律调养生息,才能防病、治病,进而达到远病、强身的目的。

春季调养春令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它具有调节气血,疏理气机和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调畅情志,养升发之阳气,顺应春季“生”的特性,保持心情舒畅。春季对肝脏及阳气的保养对于人体的健康与延缓衰老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特别重视春季养生在四季养生中的重要性。

夏季调养夏时阳气最盛,新陈代谢旺盛,要使机体气机通畅,宣泄自如,要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胸,重点保护心脏,保护阳气。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于外。暑为夏季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要防“因暑取凉”伤及阳气。夏属火,与心相应,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血脉充盈则神清思敏。因此,夏令养生之道在于养心为主。夏季要忌怒,使机体气机宣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秋季调养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偏于干燥。《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吃些银耳、甘蔗、梨、藕等食物。因此,秋季要保持阴气内守,保持内心的平静,收敛神气,保护肺脏,秋季养肺为要。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养生应做到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静心敛神,保持内心宁静。

冬季调养冬时当固密心志,早睡晚起,保养精神,保护肾脏。严寒的冬季,草木凋零,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所以,冬季调养也要着眼于“藏”,即要保持精神安静。冬季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因此,冬季应“早睡晚起”,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

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春天始生,草木萌发;夏季炎热,万物繁茂,生机勃勃;秋天转凉,一派清肃收敛之象;冬季寒冷,万物封藏。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循环往复,无有终时的。

人处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适应自然,即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健康,如此则阴阳平衡,保持了自然界和人体协调平衡的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