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 五味疗疾(1)

由内而外谈美容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素问·脏气法时论》将五味的功效简明的概括为十个字:“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利用五味的不同功用来治病,根据五味的属性,针对病情,进行相应的调节,发挥五味的功用,使之归于平衡。

(1)辛味

治疗作用: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不良反应:辛味药多能耗气伤阴。

(2)甘味

治疗作用: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不良反应: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3)酸味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会收敛邪气,使邪气不能发散。

(4)苦味

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

能燥:指苦能燥湿。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不良反应:苦能伤津、伐胃。

(5)咸味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滞而变色,多食能伤脾胃。

我们从食物的角度来讲,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体虚所引起的体液或精液外泄的疾病;苦味食物具有清热、降泄、燥湿等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疾病;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益、缓急等作用,多用于体质虚弱或虚证;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表证;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疾病;还有淡味食物与涩味食物,前者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后者具有收敛的作用,与酸味食物的作用基本相同。

4 五味调补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化生阴精,是滋养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要是摄入过分,或是偏嗜某味,则会使脏气失去平衡或出现功能障碍,进而能伤害五脏。五味过盛则伤及五脏,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

《内经》提到了五味调补的方法,《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调和,内则五脏气盛,骨正筋柔,气血流畅,百病不生;外则营卫调和,腠理同密,皮肤的抗病能力得以加强,外邪不得入侵,则自然长有天命,健康长寿。由此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

5 五味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就不同。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或不及,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味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味过于咸咸味补肾,味过于咸反而能伤肾,损坏骨质(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心气抑制(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

味过于甘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而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泛黑色。

味过于苦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不全(火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