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节:理解与诠释(2)

哲学入门 作者:傅佩荣


以上三种立场各有所重,优劣互见。其实,真要从事理解及诠释,应该兼取其长。我们暂不考虑西方诠释学的派别及人物,只就其实际运作提出下述看法。诠释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面对文本时,可以依序自问:

一、“它究竟说什么?”譬如,我们读《论语》,看到孔子自承“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他说的话,那么“天命”是指什么?难道真有一个能够下达命令的天吗?孔子真的知道了天命吗?看来似乎没有怀疑的余地。

二、“它想要说什么?”这时必须探讨时代及思想背景。以孔子来说,当时仍有“天命有德的天子”之信念,但是现在天子失德、天下无道,天命是否随之消失呢?因此,孔子的“知天命”,表示他发现了(不是发明了)自己的使命,这一使命源自于天。他要扮演“木铎”的角色,周游列国,同时积极教育弟子,承先启后以维持人间的高尚理想。

三、“它能够说什么?”历代学者对于《论语》的诠释常有歧异,这表示一段文本具有独立的生命,对每一时代,甚至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启发。启发越多,原?貌也越难以辨认。不过,这些都是它“能够”说的,也有参考价值。我们为了明白孔子一句话,往往要遍查各家注疏,否则不敢轻易断言谁?对谁?错。

四、“它应该说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关,是我个人根据以上三个步骤所综合的心得。我必须选择及判断,当然也可以提出创见,证实它“应该”是什么意思。譬如,孔子所谓“知天命”,是“下学而上达”的结果,从“四十而不惑”,通晓人间事理之后,再作根本思考,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最后肯定“天”是这一切的基础。由此出发,还须“顺天命”,否则无法求得心之所安。最后才可抵达“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至境。

以上四个步骤并非任何阅读都需要的。往往我们只看原文,就直接认定它“应该”说什么。这时,“想要”与“能够”都隐含其中。因此,一个人念书时,平常累积的知识与修养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如果从事学术研究,撰写一篇论文时,就须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训练。

如此,我们介绍了逻辑思维、语言分析、现象与本质、理解与诠释这四种方法,对于有心探讨哲学的人来说,应该具有基本装备,可以展开心灵之旅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