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节 比较优势战略时代(1)

中国大形势 作者:高连奎


“出口导向”和“比较优势”不是一回事

——出口导向是另一种赶超战略

谈经济政策,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永远是不可跳过的一章,这四个地区幅员不大、矿产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都接近或超过10%,出口扩张迅速 ,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

这几个经济体是我们近邻,在文化与我们相通,香港、台湾、新加坡更是与我们同文同种,这几个经济体的起飞对中国震动很大,1978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抱着“向亚洲四小龙取经”的心态访问了与我们有着同胞之情的新加坡,提出了“学习新加坡”的口号,自此中国进入了以“引进外资”和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为特征的“新加坡经验”实践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并没有能够像四小龙一样成长为发达经济体,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残酷的现实教育了我们,国家在总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回本溯源,我们才发现新加坡模式并不能代表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新加坡这种倚重于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在亚洲四小龙中是最特殊的,我们错把新加坡经验当成了“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

亚洲四小龙能够迅速发达的共同原因

1、有利的外部环境。上世纪50~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革命使发达国家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2、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贬值货币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3、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进行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另外,亚洲四小龙早期政治稳定,台湾、韩国、新加坡都是一党统治,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发展过程中,都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也是经济迅速发达的原因。 

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其实各不相同

亚洲四小龙虽然同时实现发达,但他们的发展模式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新加坡的出口导向,主要倚重于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技术创新,香港则主要得益于金融发展与自由贸易,而台湾和韩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台湾通过引进外国投资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获得技术,韩国则着重购买成套技术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造、创新。

新加坡,60年代初,经济水平有限,政府开始引进外资。60年代中期,新加坡开始允许外国设立独资企业,经济领域内除公用事业和电信业外,几乎所有的部门允许外国投资。在这一时期,外商投资的领域集中在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目的是替代进口,解决劳动力就业。

从70年代开始,为适应其出口创汇的发展战略,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的投资鼓励措施,引导外国投资者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其中以电子业最为突出。对电子业的投资最初集中在家电和半导体领域。随着电子业的发展,外资也开始向计算机、电信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领域转移。

80年代,新加坡政府将金融、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业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吸引外资的政策也随之向这些领域调整。由于政策引导得当,引发了新一轮的投资高潮。在整个80年代,新加坡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平均达23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占其国内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制造业为主,美国、日本、英国是最大的投资国。目前新加坡依靠外资实现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80%以上。

错把新加坡经验当作亚洲四小龙经验

一个时代的转型和国家的转型,是以其领袖的思想转变为标志的,1978年11月5日到14日,邓小平出访了新加坡,而在邓小平出访途中开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印发了《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的经济史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的学习材料,可见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是有备而来的。

邓小平在以后也多次表示要学习新加坡,新加坡的繁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中国的经济政策也深深打上了新加坡经验的烙印。但无可置疑的是,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模式与其他经济体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新加坡的繁荣是典型依靠引进外资实现的,新加坡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是没有自主产业。

出口导向与比较优势不是一回事

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出口部门的发展,以日用产品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都采用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外贸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著名的要素禀赋定理,这一定理认为,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情况不同,供给多的要素。价格必然便宜;供给少的要素,价格必然昂贵。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就要出口那些具有生产要素优势的商品,用以交换要素比例相反的商品。按这一定理,劳动力多的国家,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最优选择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而如果资本或技术相对缺乏的国家,应该进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为中国过去30年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中国风行数十年,很少被质疑。

这两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但两者也有区别,绝对不等同起来,出口导向战略强调的是出口,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本质截然不同。

中国真正该借鉴什么?

亚洲四小龙中韩国、台湾的出口导向策略无疑是成功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借鉴的是利用出口导向带来的市场优势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另外也要注重民族工业的保护,而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前我们很多之所以产业升级那么困难,关键就是我们早期不注重民族工业的保护,导致产业升级被外资企业遏制,本次经济危机我们又有大批的民族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被外资收购,而且这一状况仍然在继续恶化,中国现在在保护民族企业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毕竟产业升级还要依靠我们的民族企业,外资给予中国的都是没有核心技术加工工厂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