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节 比较优势时代(2)

中国大形势 作者:高连奎


比较优势战略:中国主动放弃第三次科技革命良机

前面说到,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兴起的采煤、炼钢、火车、铁路、轮船等产业,经过洋务运动的努力追赶基本赶了上来,并且形成了可观的局面,而真正让中国与世界拉开差距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就是从中国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这一时期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建国后我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中国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当时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期,而这一时期。我们奉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使中国丧失了与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步发展的良机,如果我国错过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我国对于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则是主动放弃的。

发展中国家的四大发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过四大发展模式,第一是以进口替代为特征的赶超战略,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前以及拉美国家在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之前都是采用的这种发展模式;第二是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赶超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战略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代表,这种发展模式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世界又出现了两大发展模式,第一种是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张完全敞开国门,将“帝国主义”重新请回去,不幸的是拉美国家和“亚洲四小虎”国家实行了这一发展战略,均以惨败告终;另一派是主张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一理论企图将发展中国家永远锁定在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中国不幸选择这一发展道路。

比较优势理论并不是真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很大,有研究发现1953年的美国,并没有主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在其出口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在进口品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这表明,美国其实在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过剩劳动力,而不是相反。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80年代及以后的贸易格局,与这一理论也相悖。因为按照这一理论。发达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已经越来越接近,要素价格也相差无几,因此,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应该越来越没有必要;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应该不断扩大。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一直在上升,而南北贸易额所占有比率却趋于下降。更不好理解的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将使全球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趋于相近或相等,但现实情况却是,尽管贸易自由化程度在提高,但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价格之间距离却一直在拉大!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在科技方面,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在科技方面下功夫,而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肯定被越拉越大。

另外现在国家贸易已经是不同的科技分工,比如即使是发达国家其各自的技术优势也不同,因此各种的产品成本也不同,因此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贸易。8

比如在韩国现代汽车在1985年就已经“走出去”,在加拿大设立了年产10万辆规模的车厂,台湾的台塑和大陆的海尔在美国都建有自己的工厂,如果按比较优势理论,这些都解释不了 。

中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同的是,中国不是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才终于在2001年正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这之前的中国可以说不具备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中国坚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相应的还导致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的下马,这导致了中国在高科技方面的落后,错失了(确切说是主动放弃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良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