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创新,即灭亡”吗(10)

世界500强的创新魔方 作者:(美)迈克尔·劳德


就算是成功的创新联合体也不一定会转化为利润。比如,大多数人会认同 Linux是一个成功的软件联盟。实际上,作为一个创新联合体,Linux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恰恰是因为其相对自由而开放的特点起到作用。当然,这种特点也正是那些希望从联合体中获得丰厚利润的人所面临的难题。开放式联合体能够对创新的产生和商品化起到重大作用,但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合作者来说并不一定都是非常有利可图的。毫无疑问,创新联合体往往是必要的。但它们带有一些自身固有的不安定性和挑战性。它们常常不但没有加快发展,反而行动缓慢而笨重。而且联合体经常会增加而不是降低创新的成本、风险和复杂性。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听起来是理想的。可实际上,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周密的筹划、认真的执行,以确保合作关系进展良好而不至于失败。

如果你不能创建,就收购吧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依靠并购增长的风气中,一种不同寻常的新颖创新方法赚了大笔的钞票。不联合,要收购!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你不能创建起来,就收购回来。金融市场泡沫拉动了更多的技术交易,这些交易无论在总数量上还是总价值上都高于以往任何时候。为什么要把时间、金钱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又脏又累的研发工作上呢?那么,就让别人去挥洒血汗和眼泪,花费金钱承担风险进行研发,并在此过程中犯下各种不可避免的错误。然后,你就可以在那些优秀的成果中挑选一番,轻松地收购一个成果。思科系统是大家仿效的模式。但在其他公司极力模仿思科时,它们贸然收购热门技术公司所花的高价很快变成了令人伤透脑筋的注销账目。注销的资金高达几千亿美元。单捷迪讯(JDS Uniphase)一家公司就注销了00多亿美元(正如一名观察家所指出的,这一数额相当于新西兰全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收购者花费重金后,所购技术或者市场频频变得不如当初宣传的那样切实可行或者诱人。另外一些公司发现自己持有的只是昂贵的公司空壳,而其所收购公司中的目标智力资本在交易一结束,就从该公司中撤出了。最后收购的全部资产都被清算为收购价格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案例中,干脆将收购来的公司整个关闭了。

不过,通过收购创新也能带来收益,但这是一种要付出代价的赌博。这代价既包括实际发生的并购溢价,也包括在试图成功对目标对象——其员工、企业文化、技术和客户等——进行估价、整合时出现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飞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能够使一个价格昂贵的大手笔收购很快过时。另外,公司是否能准确地开展你所需要的那项研发是没有保障的,而且也不能保证这一研发项目会在恰当的时间、在市场上以合适的价格销售或者它不会被别人更早地花大价钱买走。对于通过收购进行创新的不正确依赖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