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经济思维(9)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企业和政府的选择与机会成本

与个人一样,企业和政府也会面临各种需要做出选择的场合。企业需要决定雇用多少工人,购买多少资产,生产何种产品以及生产多少,产品如何定价,等等;政府需要厘定其税率,决定其开支水平,确定各种开支的比例,等等。

在这所有的场合,之所以需要企业或政府做出选择,原因在于企业或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企业或政府却总是希望用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于是,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便产生了分配上的冲突。所谓最优的选择,实际上是使资源的利用在各种冲突的用途之间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

以政府开支为例,可供开支的预算是有限的,若其在军事上投入过多势必意味着在民生上投入较少,而增加民生投入又势必要降低军事开支。这就是许多经济学教科书经常提及的“要大炮还是要黄油”的例子:大炮以黄油为机会成本,黄油以大炮为机会成本。显然,放弃国家安全是不可行的,而“穷兵黩武”也并不明智,所以政府需要在军事开支(大炮)和民生开支(黄油)这两种冲突的资源用途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确定其最优的选择。

事实上,经济学和经济思维在政府开支等决策中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没有哪个政府的幕僚机构中会遗漏经济学家。若把个人与政府类比,则经济思维对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是否相当于经济学家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呢?

应重视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

如果说,经济学有什么关键词,那么机会成本显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经济学家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对机会成本的警觉。因为只有考虑机会成本,才更有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是,大多数缺乏经济思维的人,往往关注于会计成本而忽略了机会成本;这不仅不利于人们明智地决策,甚至会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某些现象充满不解。

中国的劳动力廉价吗?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长期被一些人认为是我国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国的劳动力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劳动力数量庞大,每个劳动力在其岗位上的机会成本(他进入其他岗位所获得的收益)很低的缘故。若我们站在国内,横向比较各国的劳动力价格,则中国的劳动力的确相当廉价。

但是,倘若我们站在一个跨国公司决策者的角度,我们还会认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吗?我们是否会因为中国劳动力的绝对价格低廉而把制造业务布局在中国?很显然,单凭绝对价格低廉并不足以支持我们把制造业务布局在中国。因为我们还可以选择放在别的国家。一个恰当的考虑是,我们要看看每一元钱投放到中国和投放到其他国家谁的机会成本更低。单位货币投入的机会成本如何度量?很简单,那就是单位货币在其他用途上的产出,或者说是其他用途上“工人的产出价值/工人的工资”。举个简单的假想例子,假设(哈哈,经济学家习惯的假设行为又来了):雇用一个德国工人的工资是1000元/月,雇用一个中国工人的工资是500元/月;但德国工人的月产出价值是3000元,中国工人的月产出价值是1000元(因为德国工人的人力资本更高)。容易计算,一元钱投放到德国得到的人工回报率3000/1000=3,其机会成本正是投放到中国的人工回报率 1000/500=2;反过来,投放到中国的单位货币产出机会成本,就恰好是德国的人工回报率3。究竟是谁的劳动力更廉价呢?从绝对价格或者记录在公司账簿上的会计成本来看,我们会发现,雇用同等数量的工人,在中国确实成本更低廉;但从(相对价格的)机会成本角度,即同样的货币支出能够产生的收益(或者单位货币产出)来看,则中国的劳动力反而不廉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