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经济思维(10)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拉齐尔(E.Lazear)写道:“尽管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高,但是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也很高,所以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反而比墨西哥、日本、韩国和中国都要低。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水平只有468美元,但中国劳动力成本却是最高的,因为那里的劳动生产率也低。”

明白上述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为我国沿海开放地区所面临的低端制造业陷阱提供一个答案。因为只有在低端的制造业,中国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和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才没有较显著的差别,考虑相对价格之后,布局在中国对跨国公司来说机会成本是最低的;但在高端制造业,中国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与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存在巨大差别,考虑相对价格之后,布局在中国对跨国公司来说机会成本将相当高昂。这一认识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沿海地区试图推进产业升级,有必要将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纳入政策考虑。

生活中的决策

下面再举三例,来说明考虑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假设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花去了50元。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愉快享受可以用货币度量,为80元。正当你匆匆赶到电影院门口时,却发现电影票弄丢了。你现在应怎么办?是选择回家,还是选择重新购买一张票进去看电影?(假设看电影的时间机会成本为0,因为你不看电影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段时间)。

第二个例子,假设你到某地上大学。大学期间学费现值总计5万元、生活费现值5万元,再考虑读书的辛苦,心理效用损失12万元。预期大学毕业后工资收入的现值为100万元;但若你不上大学,便可在该大学附近找到一份工作,所得工资收入现值为80万元。你是否会上大学呢?

第三个例子,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场明星足球赛,门票的票面价格为500元。你参加了主办方举行的门票抽奖活动,抽中者有权以票面价格购买门票一张。现在请回答如下两个问题:(a)如果你抽得一张门票,但在比赛前有人愿意出价1000元购买你这张门票,你是否会出售?(b)如果你没抽得门票,则在赛前你愿意花1000元去购买一张门票吗?

第一个例子的答案是:你应该去看电影。因为已丢失的50元电影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选择看与不看,这50元都损失了,因此它应与是否看电影的决策无关。一旦不考虑失去的50元电影票,再花的50元票价和80元享受价值之间如何选择就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倘若你看了电影,而且你还有一名会计为你管理财务,她会在会计账簿上记下你看电影的直接成本是100(=50+50)元,若以这个成本来看,你花100元钱去看值80元的电影是不值得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二个例子的答案是:你应该上大学。也许有读者计算之后认为不该上大学,因为他们会认为大学教育收益100万元扣除学费5万元、再扣除生活费5万元,再扣除心理损失12万元,净所得只有78万元,比不上直接工作所得80万元。这里,我们发现,你的会计会把读大学的生活费5万元也计入你上大学的成本,但实际上即使不上大学这笔费用也要发生的(因而它是与上大学无关的成本)。抛开生活费之后,你会发现上大学的净所得实际上是83万元,超过了直接工作的80万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