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3)

经济思维:以理性融入社会 作者:董志强


前面假设的甲和乙的交换对话表明,可行的交易区间是[X,Y]。在甲苹果多、梨子少,而乙苹果少、梨子多的情形,这个区间通常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甲用苹果交换梨子的交易持续进行,甲的苹果越来越少、梨子越来越多,于是他就要求1个苹果换回更多的梨子,X持续增加。同时,交易的进行也使得乙的苹果越来越多而梨子越来越少,于是为了换回1个苹果乙愿放弃的梨子数量越来越少,Y持续减少。在某一个时刻,可能出现X=Y,这时交易区间[X,Y]只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是X(=Y)。交易在这一刻停止。因为再继续下去,就会出现X>Y的情况,而满足X>Y的区间[X,Y]是不存在的。

X=Y时的X(或Y),就是甲和乙交易的(苹果兑梨子的)价格。

现在回顾一下:

甲的意愿兑换比率:

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

1X=—————————

苹果对甲的边际效用

乙的意愿兑换比率:

梨子对乙的边际效用

1Y=—————————

苹果对乙的边际效用

交易对双方来说停止于X=Y时,也就是有如下条件:

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苹 1 1 梨子对乙的边际效用

——————————=— =—=—————————

果对甲的边际效用 X Y 苹果对乙的边际效用

满足上述条件的X(或Y),就是交易价格。若扩展到很多人,上述条件也是成立的,很多人的时候X(或Y)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了。

价格的主观性及其共同价值尺度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在交易达到均衡的时候,每个人对不同物品的相对评价都是一样的。

很显然,交换的价格产生于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认为交换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价值又取决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交换价格是客观决定的。但是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我们看到,价格与生产和成本无关,它是完全主观的,产生于人们对于物品的评价。即便是劳动力本身,作为可交易的特殊物品,单位小时的劳动力得到的交易价格(工资)其实也取决于人们对劳动力的主观评价,并且均衡的时候必然是同质量的劳动力所获得评价是一致的,即同质量劳动力换回的其他产品(真实工资)是一样的。

均衡中的价格一旦成为所有人对物品评价的共同价值尺度,则它的存在就使得人们对物品的相对评价取得了完全的统一。也因为价格本身统一了所有人对物品的相对评价,我们才能在计量各种宏观经济量(比如GDP)时运用(具有主观特性的)价格作为价值的尺度。

接下来我将用两个自然段的文字多谈点个人意见。这些意见并未见于各种经济学教科书,纯属我个人的想法;而且我也不知道是否讲清楚了我心中所想。所以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决定是否阅读,并且对内容的合理性自行鉴别。

价格的主观性,也意味着某些物品即使并无价值,但只要能够凝聚人们的主观信念,便也能价值连城。譬如《怪诞经济学》中曾举到“黑珍珠”的例子:人们最初认为黑珍珠毫无价值,结果有商人故意将黑珍珠与红宝石等放在一起来抬高其身价,因此改变了人们对黑珍珠的主观评价,使其成为了珍贵的奢侈品。金融资产的泡沫,也可由此得到解释:当大家追捧某项金融资产,其价格便被疯狂抬高;所谓泡沫,只不过其价格未能持续,人们关于价格的信念可能发生崩溃。这涉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钻石、珠宝等可以作为奢侈品而具有稳定的高价格,但某些股票却不能成为持续高价的“奢侈品”,而且你也不能用一块普通的石头宣布它价值连城?一个原因在于物品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钻石、珠宝数量少,难以被其他物品替代,因此可作为持续高价的奢侈品;股票、普通的石头的稀缺程度要小很多,可替代性要大很多——想想吧,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可以增发股票,普通的石头到处都是,怎么可能成为奢侈品呢?或者,读者还可想想,一个画家再有实力,其作品在生前都价格不高,而一旦死后其作品价格却可以飙得很高,何故?因为画家生前无法承诺他不再画画(即不能排除供给更多的画作),那么他作品的稀缺性就会受到质疑。死了的画家不可能再画画了,其作品数量只减不增,一旦汇聚人们的信念,就很可能成为奢侈品。在这里我想起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似乎也有试图像炒作“黑珍珠”那样来炒作楼盘的做法,比如某沿海城市的天价豪宅(为了避免麻烦就不说名字了,也请勿对号入座),但这种炒作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楼盘可以被异地复制而持续供给出来,因此它很难成为新的“黑珍珠”;事实也表明其市场表现并不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