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伯南克的美联储》 引子(2)

伯南克的美联储 作者:(美)伊森·哈里斯


华尔街对伯南克的评价褒贬不一。商业经济学家们拥护小布什的选择——绝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伯南克是华尔街心目中排名第一或第二位的联储主席人选。毕竟,伯南克取得的众多学术成果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一系列有关货币政策问题的出版物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前,伯南克是美联储理事会的理事,任职时间已达三年。在外界风传的多位联储主席候选人当中,我认为伯南克最有可能当选,也是最够格的候选人。不过,很多商人和投资者对伯南克的当选表示怀疑。他们说,这不就是“直升机本”吗?难道不是他曾经愚蠢地建议通过发行大量货币来抵制通货紧缩吗?他是不是有点太学究化了?他根本无法胜任美联储主席一职。他是否具有格林斯潘那样的能力,能发现经济发展变化的细微迹象吗?说的更直白一点,问题在于有人能真正代替格林斯潘吗?

与此同时,对于商业街(Main Street)的人们来说,伯南克看上去就像是格林斯潘的仿制品,一个对原版进行模仿、毫不出奇的仿制品。事实上,在伯南克已就任美联储主席之职一年半以后,《华尔街日报》发起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伯南克,但反对率仅为7%。为什么会这样?因为67%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伯南克是谁。

经济“硬着陆”伯南克的就职不仅仅是结束了一段传奇历史,更重要的是当时美联储正在试图使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所谓软着陆是指为了防止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而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因此而导致经济衰退。成功的软着陆既需要经济发展掌舵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还得赶上好运气才行。虽然格林斯潘被尊称为“大师”,但是在其任期的最后两年里,格林斯潘对美国整个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以及信贷市场采取了过于宽松的政策,以致其呈现出过热的局面。在2004年和2005年的时候,格林斯潘曾尝试缓慢地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目的是防止市场利率水平的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是显然他做的还不够。于是,继任者伯南克一上台就面临着房地产和信贷市场出现泡沫,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等问题。换句话来说,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刚刚爬上来坐到飞行员的位子上就发现飞机马上要冲出跑道了一样。

伯南克接管美联储以后,美联储的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在担任美联储理事会理事期间,伯南克宣称,对于他所认为的通货膨胀最佳衡量指标——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core 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这是一个剔除了价格易波动的食品和能源产品的消费物价指数。——译者注,维持在1%~2%的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在格林斯潘退休时,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尚位于1%~2%的“伯南克边界”内,但是就在伯南克就职几个月后,这一指标值就开始不断攀升,这显示出通货膨胀率已经超出了“伯南克边界”。这意味着软着陆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即使是没有遇到上述难题,伯南克也要陷入另外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伯南克要与他的前任在货币政策导向上保持一致性。当然,不管是作为经济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格林斯潘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伯南克学习。而且,在格林斯潘获得成功以后,美国大众并不希望他的继任者实施变革。在2000年大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格林斯潘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去世的话,他会把其遗体戴上太阳眼镜,斜靠在椅子上,摆放在美联储大门前供人瞻仰。但是另一方面,伯南克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个人形象,不能老是做格林斯潘的模仿者。对于美联储应采取的经济政策,伯南克和格林斯潘在很多问题上都持相同看法,不过也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这一问题将会把我们导向本书讨论的主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