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德·韦哥地图》和《毛罗地图》中的惊奇

古地图密码 作者:刘钢


《德·韦哥地图》(De Virga Map)销声匿迹的时间长达近五百年,1911年一位古地图收藏家在一家旧书店中发现了它。这幅地图为圆形,绘出了东半球的地域轮廓,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见插图4)。图上载有绘制者德·韦哥(Albertinus de Virga)的签名,并记录了绘制地点威尼斯和绘图年代。可惜,图上签署的年代只能看清前三位阿拉伯数字“141”,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经地图专家验证,此图为真迹,绘图时间推定为1415年。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遵循以东为上方的原则,并且将圣地耶路撒冷置于地图的中央。但是,《德·韦哥地图》却似乎以北为上方,地图中心也不是耶路撒冷,而是位于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Smarkand)。这一地区在13世纪不仅是蒙古人的一个重镇,而且是蒙古帝国进行天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图中亚洲的一些地名属于蒙古统治时期,中国的一些河流和城市的名字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相同或相近。亚洲东部海域中的日本岛被标注为“Cipangu”,这是马可·波罗给予日本岛的命名。这些地名揭示出,德·韦哥参考过蒙古人留下的资料。但是,这些都不是令史学界感到惊奇的事情。

《德·韦哥地图》描绘出北大西洋中的亚述尔群岛。根据历史记载,葡萄牙人于1427年发现这一群岛,可是它们却出现在1415年绘制的地图上。图的右下方露出一块大陆的部分海岸线。有学者猜测这块大陆可能是澳大利亚,另有学者推测这是南美洲。图的左上方露出另一块V形陆地。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格陵兰岛或者北美洲的一部分。可是,按照正统的史学观,无论澳大利亚、美洲还是格陵兰岛,都不应该出现在1415年绘制的地图之中。

《德·韦哥地图》还描绘出亚洲大陆东北端的杰日尼奥夫角和北冰洋海岸线。不仅如此,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和非洲东部海岸线也出现在这幅地图之中。德·韦哥在1415年就知晓这些地域轮廓,这的确令史学界感到非常吃惊。1415年,欧洲“地理大发现”的领军国家葡萄牙还处在“大航海”的萌芽阶段,葡萄牙人刚刚从穆斯林手中夺下北非与西非交接点上的沿海城镇休达。在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越过好望角驶入印度洋之前,非洲东部海岸线对欧洲人而言是一片未知地带。在1648年哥萨克探险家杰日尼奥夫勘测出杰日尼奥夫角之前,也没有任何欧洲航海探险家越过这一海角。可是,德·韦哥为什么能够于1415年就绘出这两个“未知”的海角以及海岸线呢?这位威尼斯人是从哪里获得有关的地理信息呢?

实际上,欧洲最早绘出好望角的世界地图并不是《德·韦哥地图》,而是维斯康缇教父(Pietro Vesconte)于1321年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见彩图10)。这幅地图错误地将非洲南部海角的朝向画成向东。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辨认出图中的好望角。史学界对这幅地图一直存有这样的疑问:维斯康缇教父为什么将非洲大陆南端的朝向绘成向东?这种不正确的非洲大陆轮廓是维斯康缇教父发明的吗?

地图史学家们在讨论《德·韦哥地图》时,常常会提及另一幅世界地图——《毛罗地图》(见彩图11)。这幅杰作是威尼斯修道士毛罗(Fra Mauro)和他的助手比安科(Andrea Bianco)受葡萄牙国王阿丰索五世之托绘制的。在葡萄牙航海史中阿丰索五世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向葡萄牙航海家提供地理信息,并且还提供大量的资助。有西方学者猜测,《毛罗地图》上的很多地理信息是阿丰索五世提供的。

毛罗修士和比安科从1457年开始绘制这幅地图,直到1459年4月才大功告成。由于此幅地图绘得非常精美,葡萄牙皇室特意向毛罗修士颁发了勋章。可是,不知何种原因,这件杰作未能流传至今。幸运的是,比安科在毛罗修士去世之后又绘制了一件复制品。此件复制品现陈列在威尼斯的一家博物馆内。

《毛罗地图》与《德·韦哥地图》一样,呈圆形。但是,《毛罗地图》的构图方向却与《德·韦哥地图》完全相反。它以南面为上方。一些学者指出,就亚洲部分而言,《毛罗地图》与《德·韦哥地图》很相似,图中很多亚洲地名均是马可·波罗时期的名称。《毛罗地图》中的非洲轮廓也与《德·韦哥地图》类似,同样描绘出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和非洲东部海岸线。在非洲大陆地理信息方面,《毛罗地图》比《德·韦哥地图》更为详细。

史学界非常明白,《毛罗地图》中的一些地域轮廓和注释与“地理大发现”的编年史是不一致的。《毛罗地图》绘成之时,即1459年,葡萄牙人向南的航海范围尚未越过非洲西北部塞拉利昂沿海海域。可是,《毛罗地图》不仅描绘出非洲东、西海岸线,在海岸线上以及非洲内陆还标注出许多地名,似乎毛罗修士对非洲大陆已经了如指掌。在非洲大陆的南端,毛罗修士写下一条令人感到惊奇的注释:

大约在我们主的1420年,一艘被称之为印度舟的船横穿印度洋驶向“男人和女人岛”。这艘船在风力的助动下驶过德迪亚卜角(即好望角),并经过绿岛向西南方向驶入黑暗海洋(即大西洋)。航行四十天后,除了天空和汪洋他们一无所见。据他们估计,他们已航行了两千英里,命运之神抛弃了他们。当风力减弱时,在七十天内他们又返回到所谓的德迪亚卜角……

这一注释说明,在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越过好望角二十八年前,早已有人越过了这一海角。在注释中,毛罗修士没有指明这艘跨越印度洋的“印度舟”是何人的船只。可是,图中的另一条注释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航行在这些海域中的那些船只被称之为舟,它们具有四个或者更多的桅杆,这些桅杆有的可升可降。船中设有四十至六十个供商人居住的船舱。船只有一个舵柄。这些船航行时无需借助指南针,因为船上有占星家。站在船边的占星家手中拿着星盘向航海家发出指令。

有些西方史学家曾对这些注释的可靠性表示怀疑。然而,《毛罗地图》中的一条注释不得不令人相信,毛罗修士为了绘制这幅地图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在此期间,我一直尽最大努力亲自验证(图中)所写的,我经过几年的调查并与一些值得信任的人们交换意见,这些人都亲眼看到那些被详述(在地图上)的东西。

史学界一致认同《德·韦哥地图》和《毛罗地图》的真实性。同时,他们也承认,这两幅地图显示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实际上已经知晓一些尚未被“发现”的地域。这两幅地图印证了葡萄牙史学家加尔华奥(Antonio Galvao)于1563年写下的一段话:

佛朗西斯·德·索撒告诉我,在1528年,王子及皇位继承人东·费南多向他出示了在皇室图书馆中发现的一幅地图。这幅一百二十年前绘制的地图(注:即1408年绘制的地图)公布了所有东印度的航行……这幅地图表明,古代的地理发现比现在多得多……

既然16世纪的欧洲史学家承认,古代的地理发现比欧洲人于15世纪末开始进行的“地理大发现”多得多,接下来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德·韦哥地图》和《毛罗地图》中的地理信息来自何方?何人在欧洲人之前曾经对非洲和亚洲大陆进行了勘测?何人建造了《毛罗地图》注释所描述的那些具有四个或者更多桅杆的船只?《毛罗地图》注释中所述的那些站在船边、手持星盘的占星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