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5)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 作者:曲黎敏


五脏与五神

五脏对应五神。五脏皆有其神,神是脏腑之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比如肺对应的神是魄,肝对应的神是魂。肝主生发,所以魂属于阳神,是往上走的。中医里是讲魂魄的,中医认为人死是魂魄分离象,人活是魂魄如胶似漆,就像夫妻一样黏合在一起的象。魂魄分离的象,就是魂一点点往上走,魄一点点往下走。魄是肺气特别足的一个外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人最后死的时候,魄走的是魄门,即肛门,魂走的是嘴巴或者鼻子。

传统的医学认为如果五脏精气特别足,它的神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肝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魂,心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神,此时,脑子特别清楚。心气足脑子就聪明,反应力好;如果心气不足,脑子就不愿意多想,反应差,神就不足。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是敢作敢当的象,但是中年以后再把他的脉,会发现他的心气很不足,他现在做事已经很没有勇气了,甚至有些事已经不想做了。打个比方,五脏的精气就像油一样,而神就是它的光亮,是五精所照射出来的东西,油如果不足,光亮自然就暗淡了;如果油特别足,光亮就会特别大,可能会照亮满间屋子。

脾的神明是意,《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忆谓之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同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

肾的神明是志,就是一种收藏的特性、收藏的能力。如果收藏能力特别强,人的志向就特别大,如果收藏的力量不强,人所外散出来的志向,也不会很足。

五脏与五志

五志,即五种情志。

肝的情志是怒。“怒伤肝”,中医认为经常发怒的人,是肾精不足的象,即肾精已经固守不住肝了,水已经不能涵养木了,脾胃(土)也不能涵养木了,所以人才会经常发怒。在生活当中,有“路怒一族”,即在马路上开车经常发脾气的人。他们或者追尾,或者同他人硬扛,挡到他人前面去,这个问题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交通堵塞,其实还是因为个人压力大。同样一条路,大家同样被堵在这里,为什么有的人着急,有的人不着急?有的人能忍,有的人忍不住,非得在马路上打架?其实打架的人事后也会觉得很没有意思,可当时就是压不住火,这其实说明他们的五脏六腑有了小小的问题,应该去解决。比如说他可能是由于头天夜里没睡好,然后精神处在很不好的状态;或者因为压力太大、过度焦虑,肺经亦处在不好的状态等。

心的情志是喜。喜亦有正邪之分,正的就是输布四方,此时血脉特别充足;如果经脉不通畅,一个人老憋着,是不喜。反过来,如果他老不喜,血脉就会出问题。邪的“喜”就是过度外散,会伤心神。

脾的情志是思虑。正常的思维是好的,输布四方,像脾一样;如果过度思虑就会出现邪气,人越来越瘦,脾主肌肉,过度思虑的话就会把自己的肉消瘦完了;而不思虑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重。

肺的情志是忧愁。有肺病的人就喜欢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病,她的所有表现都是肺气特别虚的象。林黛玉没事就哭,而且她多思,所以林黛玉也胖不起来,她不会有薛宝钗那种丰腴的体态。多思则伤脾,肺气又虚,所以她喜欢哭。肺气虚的人会两颧红,眼睛里总有眼泪,是水汪汪的象,这种女孩子比较容易让人怜惜,跟她谈恋爱很舒服,她们想得很周到,情意绵绵,招人喜欢,不像薛宝钗似的过度冷静。

肾的情志是恐。恐也有正邪之象,正象是谨慎内守。人的一生中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这是孔子教育我们的。人有敬畏之心,知道谨慎,知道内守,这是肾精足的一个正象的表现。恐的邪象就是“恐外散”,比如人过恐会尿裤子,或者“恐则气下”,指人一惊恐,气就会散了,收摄不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